4Fx80cGxwt8 scroll.huanqiu.comarticle高质量发展看中国|走进“五彩斑斓之地”阿拉善盟/e3pmh1rv3/e5anvcnkq一个“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且极度缺水的地方,是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全国经济广播“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采访团近日走进内蒙古阿拉善盟,通过座谈和走访调研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 缺水的“五彩斑斓之地”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27万人,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的地级行政区。 阿拉善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五彩斑斓的地方”,这里集中了沙漠、戈壁、草原、森林、湖泊、山峦等地质奇观。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的额济纳胡杨林、世界三大载人航天中心之一的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都坐落于此。 然而,在这个辽阔而神奇的地方,水资源非常短缺。初步估算,到2025年,阿拉善全盟用水缺口将达2.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缺口0.2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缺口0.7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缺口0.4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缺口0.78亿立方米。 “靠沙吃沙” 走好“最难走的路” 中共阿拉善盟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宝成感慨,在阿拉善这样极度缺水,绝大部份国土面积为戈壁、沙漠的地区,走节水控水、生态涵养、以沙治沙、“靠沙吃沙”的发展之路,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也是一条最难走的路。 面对困难,怎么走好这条“最难走的路”?是只说不做“打太极”还是直面困难想办法?张宝成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把这些问题摆到全盟党员、干部的桌面上,对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进行大讨论,全盟上下统一思想转作风,攻坚克难办实事,终于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五彩斑斓’不再只是对蒙语阿拉善的汉译,全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使这里成为真正的五彩斑斓之地。” 破解“水之困”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办法总比困难多。2023年12月8日,阿拉善盟水权交易大厅正式上线运行。它依托全国水权交易系统,实现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等多种形式的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标志着阿拉善盟加快破解“水困”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公司总经理唐万剧说:“我们企业是用水大户,我们在2018年买了100万方用水权,但近年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现在基本做到循环用水零排放,所以我们的水反而有富余了。阿拉善的水权交易系统上线以后,我们先后在系统挂牌卖出了60万方用水权,出租了10万方。”内蒙古紫光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科说:“用水的问题一直是困挠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水权交易系统上线后,我们立即挂牌收购了20万方用水权,用于保证我们明年的生产。这个确实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围绕破解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用水瓶颈问题,阿拉善盟持续促进全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聚焦群众关心的饮水安全,因地制宜实施供水保障工程,全盟农牧区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83%。牧民宝力格说:“我们靠近中蒙边境,这片土地水质差,以前用水得从几十公里以外拉,隔三差五就要跑一趟,特别麻烦。现在好了,给我们安装了自来水设备,每天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经过净化的自来水。” 节流与开源并举。为破解水困,阿拉善盟还创新推动跨省区域水权交易合作,与四川省阿坝州建立合作机制,与中国水权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实施《阿拉善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资源细化配置方案及配套工程规划》。 随着用水难题得到突破性缓解,各项工作迅速推进,民生福祉大大增进。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说:“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突破一批发展瓶颈,推进一批重点项目,解决一批突出问题,以重点攻坚带动整体提高。聚焦高质量发展转作风、树形象,全力调结构、强产业,抓项目、扩投资,优环境、夯基础,富民生、增福祉,全盟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呈现全新的局面。” 发展生态沙产业既增收致富又改善环境 持续破解水困问题,在推动阿拉善盟的经济发展方面效果十分显著。记者在位于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的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了解到,独特的沙质土壤和气候特点使这里能够培育出高品质优质酿酒葡萄。用水问题得以缓解之后,示范区内的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有限公司万亩葡萄种植基地把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结合起来,目前已经平整8万多亩沙漠,种植1万多亩优质酿酒葡萄。采摘工人谢明富说:“这里以前是一片荒滩子,风沙特别大。如今都种上葡萄酿酒,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了,也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赚钱的机会。” 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翠介绍:“我们依托‘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打造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沙葱、葡萄、花棒、文冠果等沙产业。目前,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周边、宗别立镇茫来嘎查、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吉兰泰镇建设人工梭梭林288万亩,建成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4处,累计人工接种肉苁蓉54.18万亩,接种锁阳20万亩。通过‘企业+基地+科研+农牧户’种植业经营模式,带动11个苏木镇2000余户、1万余名农牧民经营林沙产业,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牧民马忠强说:“我们阿拉善的苁蓉被称为‘沙漠人参’,一年可采挖两季,冬季采收的品质是最好的,价钱也最好。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发展特色沙产业是一条既致富又改善生态环境的双赢路。” 马忠强今年49岁,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牧民,以前一家人靠着100多只山羊过生活,可一年到头挣来的钱还不够购买饲草料。苦怕了的他看着周围的邻居靠着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过上了好日子,自己也放下羊鞭搞起了特色生态产业,在承包的16000亩戈壁上种起了梭梭,不仅让腰包越来越鼓,周围草场的生态环境也逐年好转。他告诉记者:“现在我家种植梭梭的规模达到了1万多亩,接种肉苁蓉3000多亩,每年平均能出肉苁蓉鲜货13吨,一年仅采挖肉苁蓉的收入就有40万元。” 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防沙治沙与增收致富并行,充分发挥逆向拉动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健全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基地辐射、农牧民参与”的联结机制,培育形成可持续农牧业和沙漠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走出一条“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当地还积极引领农牧民围绕“土特产”做优现代农牧业、做强特色沙产业、做好休闲旅游业,不断延伸产业振兴“致富链”;通过“党支部+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农牧民”经营模式,培育打造阿拉善英雄会、金秋胡杨等知名旅游品牌,近1/4的嘎查村都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在腾格里沙漠深处,从高空俯瞰,太空舱火星营地、玻璃星空房星罗棋布,白色帐篷与蒙古包星星点点。游人或冲沙,或骑乘骆驼漫步于大漠、草原。这样美妙的景色,来源于阿拉善盟“党支部领办旅游合作社”的独特创举。 牧民铁木真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嘎查沙漠多、草场少,想挖点沙葱卖钱都挖不出来,周边人都戏称我们嘎查是‘沙里洼’,除了沙子啥都没有。现在不一样了,我加入了党支部领办的旅游合作社,搞旅游成为我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仅这个月我家搞沙漠旅游的收入大概就有2万多。”当地干部说,外地游客都非常喜欢“五湖穿越”线路,旅游团一来,微信群里招呼一声,大家就会聚集起来,跑一天几百块钱就到手了。 农牧民们有了发展旅游的经验,当地还给每户牧民承包了一定面积的沙漠,由过去单纯依附于景区的发展方式,改为自主经营搞牧家游、露营等,让农牧民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产业。自古“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浩瀚沙海,搭上了沙漠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快车,黄沙深处的嘎查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中国驼城”的骆驼产业 阿拉善被誉为“中国驼城”,阿拉善双峰驼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骆驼产业也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浑身都是宝”的阿拉善双峰驼集产绒毛、产肉、产奶、役用等多种经济形状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完全依靠养驼为生,骆驼是他们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今年的驼奶产量和价格都比去年高,看来我发展驼奶产业这条路子选对了!”丰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军说。就在2023年11月30日,阿拉善右旗顺利通过《中国特色产业之乡评审规范》标准审核,获评“中国驼奶之乡”。马军给记者算了笔账,出售25峰骆驼一年下来最多赚10万元,而销售80峰骆驼的驼奶,一年收入能达到100多万元。 在阿拉善盟,双峰驼存栏量有近15万峰,年出栏双峰驼2.8万峰。阿拉善右旗是全国双峰驼存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阿拉善双峰驼的核心区,骆驼产业已经成为拉动阿拉善右旗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亮丽名片。目前,以阿拉善右旗为中心,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等为支撑,阿拉善盟正在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骆驼产业样板地区。 170381738606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郑媛媛环球网170381738606611[]{"email":"zhengyuanyuan@huanqiu.com","name":"郑媛媛"}
一个“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且极度缺水的地方,是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全国经济广播“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采访团近日走进内蒙古阿拉善盟,通过座谈和走访调研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 缺水的“五彩斑斓之地”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27万人,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的地级行政区。 阿拉善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五彩斑斓的地方”,这里集中了沙漠、戈壁、草原、森林、湖泊、山峦等地质奇观。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的额济纳胡杨林、世界三大载人航天中心之一的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都坐落于此。 然而,在这个辽阔而神奇的地方,水资源非常短缺。初步估算,到2025年,阿拉善全盟用水缺口将达2.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缺口0.2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缺口0.7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缺口0.4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缺口0.78亿立方米。 “靠沙吃沙” 走好“最难走的路” 中共阿拉善盟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宝成感慨,在阿拉善这样极度缺水,绝大部份国土面积为戈壁、沙漠的地区,走节水控水、生态涵养、以沙治沙、“靠沙吃沙”的发展之路,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也是一条最难走的路。 面对困难,怎么走好这条“最难走的路”?是只说不做“打太极”还是直面困难想办法?张宝成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把这些问题摆到全盟党员、干部的桌面上,对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进行大讨论,全盟上下统一思想转作风,攻坚克难办实事,终于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五彩斑斓’不再只是对蒙语阿拉善的汉译,全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使这里成为真正的五彩斑斓之地。” 破解“水之困”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办法总比困难多。2023年12月8日,阿拉善盟水权交易大厅正式上线运行。它依托全国水权交易系统,实现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等多种形式的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标志着阿拉善盟加快破解“水困”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公司总经理唐万剧说:“我们企业是用水大户,我们在2018年买了100万方用水权,但近年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现在基本做到循环用水零排放,所以我们的水反而有富余了。阿拉善的水权交易系统上线以后,我们先后在系统挂牌卖出了60万方用水权,出租了10万方。”内蒙古紫光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科说:“用水的问题一直是困挠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水权交易系统上线后,我们立即挂牌收购了20万方用水权,用于保证我们明年的生产。这个确实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围绕破解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用水瓶颈问题,阿拉善盟持续促进全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聚焦群众关心的饮水安全,因地制宜实施供水保障工程,全盟农牧区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83%。牧民宝力格说:“我们靠近中蒙边境,这片土地水质差,以前用水得从几十公里以外拉,隔三差五就要跑一趟,特别麻烦。现在好了,给我们安装了自来水设备,每天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经过净化的自来水。” 节流与开源并举。为破解水困,阿拉善盟还创新推动跨省区域水权交易合作,与四川省阿坝州建立合作机制,与中国水权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实施《阿拉善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资源细化配置方案及配套工程规划》。 随着用水难题得到突破性缓解,各项工作迅速推进,民生福祉大大增进。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说:“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突破一批发展瓶颈,推进一批重点项目,解决一批突出问题,以重点攻坚带动整体提高。聚焦高质量发展转作风、树形象,全力调结构、强产业,抓项目、扩投资,优环境、夯基础,富民生、增福祉,全盟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呈现全新的局面。” 发展生态沙产业既增收致富又改善环境 持续破解水困问题,在推动阿拉善盟的经济发展方面效果十分显著。记者在位于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的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了解到,独特的沙质土壤和气候特点使这里能够培育出高品质优质酿酒葡萄。用水问题得以缓解之后,示范区内的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有限公司万亩葡萄种植基地把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结合起来,目前已经平整8万多亩沙漠,种植1万多亩优质酿酒葡萄。采摘工人谢明富说:“这里以前是一片荒滩子,风沙特别大。如今都种上葡萄酿酒,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了,也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赚钱的机会。” 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翠介绍:“我们依托‘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打造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沙葱、葡萄、花棒、文冠果等沙产业。目前,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周边、宗别立镇茫来嘎查、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吉兰泰镇建设人工梭梭林288万亩,建成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4处,累计人工接种肉苁蓉54.18万亩,接种锁阳20万亩。通过‘企业+基地+科研+农牧户’种植业经营模式,带动11个苏木镇2000余户、1万余名农牧民经营林沙产业,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牧民马忠强说:“我们阿拉善的苁蓉被称为‘沙漠人参’,一年可采挖两季,冬季采收的品质是最好的,价钱也最好。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发展特色沙产业是一条既致富又改善生态环境的双赢路。” 马忠强今年49岁,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牧民,以前一家人靠着100多只山羊过生活,可一年到头挣来的钱还不够购买饲草料。苦怕了的他看着周围的邻居靠着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过上了好日子,自己也放下羊鞭搞起了特色生态产业,在承包的16000亩戈壁上种起了梭梭,不仅让腰包越来越鼓,周围草场的生态环境也逐年好转。他告诉记者:“现在我家种植梭梭的规模达到了1万多亩,接种肉苁蓉3000多亩,每年平均能出肉苁蓉鲜货13吨,一年仅采挖肉苁蓉的收入就有40万元。” 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防沙治沙与增收致富并行,充分发挥逆向拉动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健全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基地辐射、农牧民参与”的联结机制,培育形成可持续农牧业和沙漠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走出一条“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当地还积极引领农牧民围绕“土特产”做优现代农牧业、做强特色沙产业、做好休闲旅游业,不断延伸产业振兴“致富链”;通过“党支部+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农牧民”经营模式,培育打造阿拉善英雄会、金秋胡杨等知名旅游品牌,近1/4的嘎查村都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在腾格里沙漠深处,从高空俯瞰,太空舱火星营地、玻璃星空房星罗棋布,白色帐篷与蒙古包星星点点。游人或冲沙,或骑乘骆驼漫步于大漠、草原。这样美妙的景色,来源于阿拉善盟“党支部领办旅游合作社”的独特创举。 牧民铁木真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嘎查沙漠多、草场少,想挖点沙葱卖钱都挖不出来,周边人都戏称我们嘎查是‘沙里洼’,除了沙子啥都没有。现在不一样了,我加入了党支部领办的旅游合作社,搞旅游成为我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仅这个月我家搞沙漠旅游的收入大概就有2万多。”当地干部说,外地游客都非常喜欢“五湖穿越”线路,旅游团一来,微信群里招呼一声,大家就会聚集起来,跑一天几百块钱就到手了。 农牧民们有了发展旅游的经验,当地还给每户牧民承包了一定面积的沙漠,由过去单纯依附于景区的发展方式,改为自主经营搞牧家游、露营等,让农牧民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产业。自古“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浩瀚沙海,搭上了沙漠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快车,黄沙深处的嘎查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中国驼城”的骆驼产业 阿拉善被誉为“中国驼城”,阿拉善双峰驼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骆驼产业也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浑身都是宝”的阿拉善双峰驼集产绒毛、产肉、产奶、役用等多种经济形状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完全依靠养驼为生,骆驼是他们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今年的驼奶产量和价格都比去年高,看来我发展驼奶产业这条路子选对了!”丰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军说。就在2023年11月30日,阿拉善右旗顺利通过《中国特色产业之乡评审规范》标准审核,获评“中国驼奶之乡”。马军给记者算了笔账,出售25峰骆驼一年下来最多赚10万元,而销售80峰骆驼的驼奶,一年收入能达到100多万元。 在阿拉善盟,双峰驼存栏量有近15万峰,年出栏双峰驼2.8万峰。阿拉善右旗是全国双峰驼存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阿拉善双峰驼的核心区,骆驼产业已经成为拉动阿拉善右旗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亮丽名片。目前,以阿拉善右旗为中心,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等为支撑,阿拉善盟正在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骆驼产业样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