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NnSbUAvCN scroll.huanqiu.comarticle“砸窗”冲动不可取,莫让情绪遮蔽真相/e3pmh1rv3/e5anvcnkq7月2日,金温地方铁路公司一货物列车在金华市境内沪昆线东孝站停车不及,与正在通过的K1373次旅客列车机车发生侧面冲突,致客车机车前台车脱线,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致使K1373次旅客列车停运了3小时左右后恢复运行。期间,3号车厢一名男性旅客因难以忍受闷热的车厢环境,不顾列车工作人员的劝阻砸碎一块车窗玻璃,好在多名工作人员反应迅速,立即做好现场隔离防护,有效防止旅客跳窗等意外的发生。在列车停靠金华站后,该砸窗旅客经铁路公安批评教育后放行。 事件在网络引起热议,部分不明真相的网友被情绪裹挟,质疑铁路部门应急处置方案,从而赞同砸窗旅客的做法;部分网友甚至认为砸窗旅客是救了全车人的“英雄”,应该受到嘉奖而非被交给警方。这深刻映照出公共秩序维护与民众规则意识之间的矛盾 真相,远非碎片化画面所能呈现。实际上在列车停运后,铁路部门立即启动了紧急处置。从打开了全车共80余个所有能够换气的气窗,到加强全车巡查、安抚旅客情绪,从为旅客分发大量矿泉水与八宝粥,到联系10辆120救护车在东孝站做好应急准备。铁路部门始终以旅客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做好了全面的应急措施,砸窗行为不仅实际效用有限,大量飞溅的玻璃碎片还容易划伤旅客。同时列车工作人员对现场状况和旅客耐受情况进行了全面研判,车内虽然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而东孝站作为无旅客候车室和乘降站台的四等小站,客车滞留线路两侧也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1.5米,在夜晚无照明的条件下,贸然开启车门会增加旅客下车摔伤及其他严重后果的安全隐患。车厢闷热的环境虽会造成不适,但通常不会立即引发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两害相权取其轻,铁路部门基于专业评估的审慎决策,体现的是对旅客生命安全的责任担当。 在这一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发酵与事实之间出现了显著断层。部分声音将焦点单一锁定在“乘客砸窗”的冲突画面上,却选择性忽视了事故的突发性、铁路部门的应急响应以及安全评估的复杂性。列车工作人员冷静专业的处置,在情绪化传播中被简化为“宁可让人闷着也不开门”的冷血叙事;铁路部门多层级的高效救援在传播中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三小时无人管”的片面渲染。真相从不诞生于碎片化视频与情绪化口号,而存在于完整逻辑链中。讨论公共事件,除了将自身代入乘客困境,也需代入决策者面对的安全责任重压。唯有超越二元对立,在安全底线与人文关怀、专业判断与公众知情之间寻求平衡,方能为下一次危机积累真正有用的社会经验。 此次事件同样展现了列车工作人员严守安全的刚性底线和人文关怀的柔性实践。窗户被砸破后,一名列车员立即上前张开双臂、拦在窗前,用身体筑成守护旅客人身安全的“车窗”;将3号车厢一名反映头晕的50多岁女性旅客转移至4号乘务间休息,使列车员轮岗休整的空间转变为庇护旅客的“驿站”;将车厢内感到不适的老年人转移至空间相对独立的厕所窗户下透气,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挖掘能利用的应急资源。列车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砸窗乘客仅被批评教育,也体现了铁路部门对旅客应激行为的理性包容,这种“不纵容但理解”的态度,正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与厚度。 铁路安全运行是铁路部门与广大民众共同守护的成果。如遇行车中断或紧急情况,旅客保持冷静、耐心等待,听从列车工作人员的引导与安排,就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最有力的守护,也是维护公共秩序、保障救援效率的关键。(许文涵) 175177882222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郑媛媛环球网175177882222211[]{"email":"zhengyuanyuan@huanqiu.com","name":"郑媛媛"}
7月2日,金温地方铁路公司一货物列车在金华市境内沪昆线东孝站停车不及,与正在通过的K1373次旅客列车机车发生侧面冲突,致客车机车前台车脱线,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致使K1373次旅客列车停运了3小时左右后恢复运行。期间,3号车厢一名男性旅客因难以忍受闷热的车厢环境,不顾列车工作人员的劝阻砸碎一块车窗玻璃,好在多名工作人员反应迅速,立即做好现场隔离防护,有效防止旅客跳窗等意外的发生。在列车停靠金华站后,该砸窗旅客经铁路公安批评教育后放行。 事件在网络引起热议,部分不明真相的网友被情绪裹挟,质疑铁路部门应急处置方案,从而赞同砸窗旅客的做法;部分网友甚至认为砸窗旅客是救了全车人的“英雄”,应该受到嘉奖而非被交给警方。这深刻映照出公共秩序维护与民众规则意识之间的矛盾 真相,远非碎片化画面所能呈现。实际上在列车停运后,铁路部门立即启动了紧急处置。从打开了全车共80余个所有能够换气的气窗,到加强全车巡查、安抚旅客情绪,从为旅客分发大量矿泉水与八宝粥,到联系10辆120救护车在东孝站做好应急准备。铁路部门始终以旅客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做好了全面的应急措施,砸窗行为不仅实际效用有限,大量飞溅的玻璃碎片还容易划伤旅客。同时列车工作人员对现场状况和旅客耐受情况进行了全面研判,车内虽然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而东孝站作为无旅客候车室和乘降站台的四等小站,客车滞留线路两侧也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1.5米,在夜晚无照明的条件下,贸然开启车门会增加旅客下车摔伤及其他严重后果的安全隐患。车厢闷热的环境虽会造成不适,但通常不会立即引发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两害相权取其轻,铁路部门基于专业评估的审慎决策,体现的是对旅客生命安全的责任担当。 在这一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发酵与事实之间出现了显著断层。部分声音将焦点单一锁定在“乘客砸窗”的冲突画面上,却选择性忽视了事故的突发性、铁路部门的应急响应以及安全评估的复杂性。列车工作人员冷静专业的处置,在情绪化传播中被简化为“宁可让人闷着也不开门”的冷血叙事;铁路部门多层级的高效救援在传播中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三小时无人管”的片面渲染。真相从不诞生于碎片化视频与情绪化口号,而存在于完整逻辑链中。讨论公共事件,除了将自身代入乘客困境,也需代入决策者面对的安全责任重压。唯有超越二元对立,在安全底线与人文关怀、专业判断与公众知情之间寻求平衡,方能为下一次危机积累真正有用的社会经验。 此次事件同样展现了列车工作人员严守安全的刚性底线和人文关怀的柔性实践。窗户被砸破后,一名列车员立即上前张开双臂、拦在窗前,用身体筑成守护旅客人身安全的“车窗”;将3号车厢一名反映头晕的50多岁女性旅客转移至4号乘务间休息,使列车员轮岗休整的空间转变为庇护旅客的“驿站”;将车厢内感到不适的老年人转移至空间相对独立的厕所窗户下透气,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挖掘能利用的应急资源。列车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砸窗乘客仅被批评教育,也体现了铁路部门对旅客应激行为的理性包容,这种“不纵容但理解”的态度,正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与厚度。 铁路安全运行是铁路部门与广大民众共同守护的成果。如遇行车中断或紧急情况,旅客保持冷静、耐心等待,听从列车工作人员的引导与安排,就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最有力的守护,也是维护公共秩序、保障救援效率的关键。(许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