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PJvRhqwr7 scroll.huanqiu.comarticle“浙里护理”推进交流会在杭州顺利召开 三年上门超50万人次,“浙里护理”飞入寻常百姓家/e3pmh1rv3/e5anvcnkq“截至5月31日,‘浙里护理’已覆盖全省641家医疗机构,入驻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近6.1万名,累计完成上门护理服务51.6万人次,线上护理咨询65.3万人次。”7月3日,在浙江省护理学会“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浙里护理”推进交流会上,浙江省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斌春系统回顾了“浙里护理”上线以来的工作成果,并表示“浙里护理”让优质护理服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需求活跃,临床护理类位居首位2022年11月,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熙康云医院承建并运营的全省统一“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浙里护理”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需求,构建完善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专业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模式。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医政药政处副处长阮英轶指出,“浙里护理”品牌的打造与深化,是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是提升护理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有效途径,更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关键一环。“2024年‘浙里护理’在质控体系、管理运营模式、平台服务、系统功能等方面持续优化和创新。”胡斌春介绍,在质控体系上,制定全省统一专科质控标准,完善培训体系;在管理运营上,启动居家护理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渠道补贴和政府补贴模式,探索长护险机构联动;在平台服务上,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升级服务保险保障,创新团体服务模式;在系统功能上,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升级优化,提升信息与隐私安全。“浙里护理”运营方代表周洁莹表示,“浙里护理”上线以来,已多渠道响应用户30余万次,并进行了52次系统功能升级迭代。除了对既有功能优化,还升级了出院评估及计划护理、智能静疗系统等重大应用功能。“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响应各方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优质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到目前为止,‘浙里护理’上门服务超过50万人次。其中常用临床护理类占53.98%,母婴护理类占16.90%,伤口造口类占15.69%,中医护理类占6.87%,静疗护理类占4.49%。血糖监测、普通伤口换药、新生儿测黄疸、导尿管护理、生命体征监测、静脉采血等是需求量较高的上门护理项目。”胡斌春透露。因地制宜,各地市上门护理亮点纷呈上线1年,“浙里护理”已实现浙江省11个地市的全覆盖。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各地市“因地制宜”,形成了自身特色。胡斌春介绍,例如杭州市首创“产后通乳结合医用级吸奶器租赁”模式,破解母乳喂养难题;宁波市3个月内发放使用200万政府消费券,并打造“长护险+浙里护理”融合模式,实现全区重度失能人员护理服务全覆盖;温州市由省级医院带头将中医类上门护理项目中的重点人群延伸至小儿;嘉兴市实现主城区15分钟快速响应率达95%以上,并推出“专科护士+全科医生+康复师”协同服务模式等;舟山市实现偏远岛屿重点覆盖,切实解决群众“出岛难”问题等等。宁波市卫生健康委规划与数字化发展处处长朱春伦表示,宁波市卫健委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居家护理消费券推广发放落实,有效扩大了居家护理服务覆盖面,服务人次增幅达30%。下一步,宁波市将持续优化政策,推动居家护理服务提质扩容,让惠民服务切实触达更多百姓人家。与此同时,胡斌春指出“浙里护理”未来发展仍面临的一些难点,包括基层机构护理参与度及协同性待提升、延续护理计划后续跟进落实不到位、公众认知度不足抑制需求释放等。针对这些问题,她表示,首先,地方和上级机构应积极鼓励基层机构并加强指导,医疗机构应提高认识,加大“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力度。其次,深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落实延续护理计划,避免患者出院后服务链断裂;第三,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宣传体系,提升群众知晓度,并确保老年人、孕产妇等关键人群实现精准触达。“此外,依托‘浙里护理’平台,积极开展服务模式和服务场景创新,优化患者体验;鼓励机构结合本院优势专科特点,开展创新服务项目。”胡斌春表示,“浙里护理”上线近3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将浙江省打造为全国“互联网+护理服务”标杆省份,因此有必要推动省级标准制定,并在行业内推广,以解决居家护理规范性、同质化和服务便捷性问题。浙江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金静芬表示,居家护理服务切实解决了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护理难题。未来,浙江省护理学会将从标准建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经验交流等多方面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跨越式发展!175193745169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郑媛媛环球网175193745169411[]{"email":"zhengyuanyuan@huanqiu.com","name":"郑媛媛"}
“截至5月31日,‘浙里护理’已覆盖全省641家医疗机构,入驻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近6.1万名,累计完成上门护理服务51.6万人次,线上护理咨询65.3万人次。”7月3日,在浙江省护理学会“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浙里护理”推进交流会上,浙江省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斌春系统回顾了“浙里护理”上线以来的工作成果,并表示“浙里护理”让优质护理服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需求活跃,临床护理类位居首位2022年11月,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熙康云医院承建并运营的全省统一“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浙里护理”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需求,构建完善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专业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模式。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医政药政处副处长阮英轶指出,“浙里护理”品牌的打造与深化,是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是提升护理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有效途径,更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关键一环。“2024年‘浙里护理’在质控体系、管理运营模式、平台服务、系统功能等方面持续优化和创新。”胡斌春介绍,在质控体系上,制定全省统一专科质控标准,完善培训体系;在管理运营上,启动居家护理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渠道补贴和政府补贴模式,探索长护险机构联动;在平台服务上,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升级服务保险保障,创新团体服务模式;在系统功能上,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升级优化,提升信息与隐私安全。“浙里护理”运营方代表周洁莹表示,“浙里护理”上线以来,已多渠道响应用户30余万次,并进行了52次系统功能升级迭代。除了对既有功能优化,还升级了出院评估及计划护理、智能静疗系统等重大应用功能。“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响应各方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优质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到目前为止,‘浙里护理’上门服务超过50万人次。其中常用临床护理类占53.98%,母婴护理类占16.90%,伤口造口类占15.69%,中医护理类占6.87%,静疗护理类占4.49%。血糖监测、普通伤口换药、新生儿测黄疸、导尿管护理、生命体征监测、静脉采血等是需求量较高的上门护理项目。”胡斌春透露。因地制宜,各地市上门护理亮点纷呈上线1年,“浙里护理”已实现浙江省11个地市的全覆盖。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各地市“因地制宜”,形成了自身特色。胡斌春介绍,例如杭州市首创“产后通乳结合医用级吸奶器租赁”模式,破解母乳喂养难题;宁波市3个月内发放使用200万政府消费券,并打造“长护险+浙里护理”融合模式,实现全区重度失能人员护理服务全覆盖;温州市由省级医院带头将中医类上门护理项目中的重点人群延伸至小儿;嘉兴市实现主城区15分钟快速响应率达95%以上,并推出“专科护士+全科医生+康复师”协同服务模式等;舟山市实现偏远岛屿重点覆盖,切实解决群众“出岛难”问题等等。宁波市卫生健康委规划与数字化发展处处长朱春伦表示,宁波市卫健委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居家护理消费券推广发放落实,有效扩大了居家护理服务覆盖面,服务人次增幅达30%。下一步,宁波市将持续优化政策,推动居家护理服务提质扩容,让惠民服务切实触达更多百姓人家。与此同时,胡斌春指出“浙里护理”未来发展仍面临的一些难点,包括基层机构护理参与度及协同性待提升、延续护理计划后续跟进落实不到位、公众认知度不足抑制需求释放等。针对这些问题,她表示,首先,地方和上级机构应积极鼓励基层机构并加强指导,医疗机构应提高认识,加大“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力度。其次,深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落实延续护理计划,避免患者出院后服务链断裂;第三,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宣传体系,提升群众知晓度,并确保老年人、孕产妇等关键人群实现精准触达。“此外,依托‘浙里护理’平台,积极开展服务模式和服务场景创新,优化患者体验;鼓励机构结合本院优势专科特点,开展创新服务项目。”胡斌春表示,“浙里护理”上线近3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将浙江省打造为全国“互联网+护理服务”标杆省份,因此有必要推动省级标准制定,并在行业内推广,以解决居家护理规范性、同质化和服务便捷性问题。浙江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金静芬表示,居家护理服务切实解决了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护理难题。未来,浙江省护理学会将从标准建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经验交流等多方面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