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S7col9h97 scroll.huanqiu.comarticle位次“不变”内涵“嬗变”,指数折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逐绿向智”征程/e3pmh1rv3/e5anvcnkq7月11日,2025年中国航海日上海主题活动启动仪式、2025北外滩航运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上海虹口举行。现场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简称《报告》)显示,上海连续六年蝉联国际航运中心第三位。“十四五”期间,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港口方阵持续补短板、锻长板,主要指标进步显著,描绘了一幅更加绿色、智慧、融合的港航业未来发展图景。 从“东方大港”到“世界强港”,全球航运中心格局“稳中有变” 作为承担全球80%货物运输的行业,航运业不仅是全球贸易的“血脉”,更是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核心力。 指数结果显示,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宁波舟山、雅典-比雷埃夫斯、汉堡、纽约-新泽西、休斯敦、广州、青岛、东京、釜山、安特卫普-布鲁日、深圳、天津、洛杉矶、温哥华。 拥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中心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航运中心排名中稳中有升,呈现“头部有突破、腰部齐进步”的发展态势。上海和香港保持全球第三、四位次,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等排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展现出中国从“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的坚定步伐。 2024年,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连续十五年蝉联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桂冠,彰显了上海港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指数结果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较新加坡、伦敦两大“国际顶流”的得分差距总体呈收窄趋势,其中上海较伦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距离赶超这一老牌航运中心只剩下“一步之遥”。 “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航运产业生态、一流的港口基础设施、领先的海事法律服务和航运金融服务,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报告》指出,展望未来,上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座东方大港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中国建设“航运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高端服务短板待补,提升航运服务能级“任重道远” 高端航运服务业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软实力和关键性指标,其提升难度远高于货物吞吐量、港口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指标。加快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和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离不开港口、航运、金融、司法、仲裁等各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 指数结果显示,新加坡和伦敦在航运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依然显著。国内主要航运中心中,仅有上海和香港的航运服务排名与总体排名较为一致,其余城市的航运服务得分排名均低于总体排名,显示出中国港口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落差”依然存在。 从前五名变化情况看,航运服务业尤其是高端航运服务的“头部效应”非常显著。“十四五”期间,伦敦和新加坡的航运服务得分维持在90分上下,交替占据“头把交椅”;上海五年来得分在75-79分区间波动,全球第三的位置稳固;香港、迪拜、雅典-比雷埃夫斯竞逐四、五位,得分在70分上下徘徊。 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虹口北外滩开庭并作出裁决、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近两年来功能发挥逐步显现……过去的一年里,上海加快形成“五个中心”联动发展新格局, 航运和金融相互赋能,在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全面提升航运保险服务能级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围绕这一关键议题,提出了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航运相关企业提供保险等金融服务、支持保险机构开发航运保险产品、鼓励航运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有力举措。 《报告》强调,作为全球贸易体系“减震器”的航运保险既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挑战。未来市场的领跑者,必将是那些能够整合多维风险数据、创新保险产品设计、并提供增值型风险管理服务的机构。 向智发力逐绿而行,书写航运中心建设“未来答卷” 航运业既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支柱,也是碳排放的“大户”。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统计,航运业每年排放约10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3%。 今年的《报告》指出,船舶大型化、联盟重组、数字技术应用等正在重塑行业格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首次将航运业纳入监管范围,标志着航运业正式进入碳定价时代,业界正在经历从“燃油效率”到“碳效率”的转变,这一进程将重塑行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轨迹。 “在这场全球航运业的绿色革命中,主动适应者将赢得未来,而观望者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报告》认为,航运脱碳已进入深水区,需要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优化三管齐下,任何单一解决方案都难以独力承担减排重任,唯有系统性的产业协同,才能推动航运业真正驶向可持续的未来。 事实上,面对绿色低碳转型大趋势,全球主要航运中心都在抢抓“换道超车”窗口期。以绿色燃料加注为例,据《报告》统计,已有多地提出要建设全球船用绿色燃料加注中心。 人工智能是另一个决定全球航运中心格局的“胜负手”。据统计,2024年海事AI市场规模飙升至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从船舶操作到港口管理,从安全合规到能效提升,AI正在渗透航运业的每个环节。 《报告》强调,AI的成功应用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要生态系统支持。中小企业凭借敏捷性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大型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推动规模化应用,船级社和监管机构构建必要的标准与规范,“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正是航运业应对数据治理、网络安全和伦理风险等系统性挑战的关键”。 175222913430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郑媛媛环球网175222913430411[]{"email":"zhengyuanyuan@huanqiu.com","name":"郑媛媛"}
7月11日,2025年中国航海日上海主题活动启动仪式、2025北外滩航运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上海虹口举行。现场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简称《报告》)显示,上海连续六年蝉联国际航运中心第三位。“十四五”期间,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港口方阵持续补短板、锻长板,主要指标进步显著,描绘了一幅更加绿色、智慧、融合的港航业未来发展图景。 从“东方大港”到“世界强港”,全球航运中心格局“稳中有变” 作为承担全球80%货物运输的行业,航运业不仅是全球贸易的“血脉”,更是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核心力。 指数结果显示,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宁波舟山、雅典-比雷埃夫斯、汉堡、纽约-新泽西、休斯敦、广州、青岛、东京、釜山、安特卫普-布鲁日、深圳、天津、洛杉矶、温哥华。 拥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中心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航运中心排名中稳中有升,呈现“头部有突破、腰部齐进步”的发展态势。上海和香港保持全球第三、四位次,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等排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展现出中国从“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的坚定步伐。 2024年,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连续十五年蝉联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桂冠,彰显了上海港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指数结果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较新加坡、伦敦两大“国际顶流”的得分差距总体呈收窄趋势,其中上海较伦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距离赶超这一老牌航运中心只剩下“一步之遥”。 “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航运产业生态、一流的港口基础设施、领先的海事法律服务和航运金融服务,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报告》指出,展望未来,上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座东方大港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中国建设“航运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高端服务短板待补,提升航运服务能级“任重道远” 高端航运服务业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软实力和关键性指标,其提升难度远高于货物吞吐量、港口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指标。加快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和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离不开港口、航运、金融、司法、仲裁等各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 指数结果显示,新加坡和伦敦在航运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依然显著。国内主要航运中心中,仅有上海和香港的航运服务排名与总体排名较为一致,其余城市的航运服务得分排名均低于总体排名,显示出中国港口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落差”依然存在。 从前五名变化情况看,航运服务业尤其是高端航运服务的“头部效应”非常显著。“十四五”期间,伦敦和新加坡的航运服务得分维持在90分上下,交替占据“头把交椅”;上海五年来得分在75-79分区间波动,全球第三的位置稳固;香港、迪拜、雅典-比雷埃夫斯竞逐四、五位,得分在70分上下徘徊。 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虹口北外滩开庭并作出裁决、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近两年来功能发挥逐步显现……过去的一年里,上海加快形成“五个中心”联动发展新格局, 航运和金融相互赋能,在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全面提升航运保险服务能级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围绕这一关键议题,提出了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航运相关企业提供保险等金融服务、支持保险机构开发航运保险产品、鼓励航运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有力举措。 《报告》强调,作为全球贸易体系“减震器”的航运保险既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挑战。未来市场的领跑者,必将是那些能够整合多维风险数据、创新保险产品设计、并提供增值型风险管理服务的机构。 向智发力逐绿而行,书写航运中心建设“未来答卷” 航运业既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支柱,也是碳排放的“大户”。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统计,航运业每年排放约10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3%。 今年的《报告》指出,船舶大型化、联盟重组、数字技术应用等正在重塑行业格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首次将航运业纳入监管范围,标志着航运业正式进入碳定价时代,业界正在经历从“燃油效率”到“碳效率”的转变,这一进程将重塑行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轨迹。 “在这场全球航运业的绿色革命中,主动适应者将赢得未来,而观望者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报告》认为,航运脱碳已进入深水区,需要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优化三管齐下,任何单一解决方案都难以独力承担减排重任,唯有系统性的产业协同,才能推动航运业真正驶向可持续的未来。 事实上,面对绿色低碳转型大趋势,全球主要航运中心都在抢抓“换道超车”窗口期。以绿色燃料加注为例,据《报告》统计,已有多地提出要建设全球船用绿色燃料加注中心。 人工智能是另一个决定全球航运中心格局的“胜负手”。据统计,2024年海事AI市场规模飙升至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从船舶操作到港口管理,从安全合规到能效提升,AI正在渗透航运业的每个环节。 《报告》强调,AI的成功应用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要生态系统支持。中小企业凭借敏捷性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大型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推动规模化应用,船级社和监管机构构建必要的标准与规范,“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正是航运业应对数据治理、网络安全和伦理风险等系统性挑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