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URcuaeqSm scroll.huanqiu.comarticle中国原创 GIS-LCA 技术引国际关注,获国际国内组织代表盛赞!/e3pmh1rv3/e5anvcnkq2025年7月10日,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世界可持续发展标准组织(WSSO)、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等机构代表,以及国内外绿色发展领域顶尖专家齐聚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泛能源大数据展厅,一场围绕 “泛能源大数据与 GIS-LCA 技术” 的深度参观交流,意外掀开中国在全球碳治理领域的技术底牌。这场技术参观与深度交流会,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更让源自中国的碳足迹管理方案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国际视野聚焦中国创新 顶尖代表团共探GIS-LCA突破此次技术参观是2025国际标准化大会平行分会5的重要环节,议程紧凑而充实。上午9时,青岛能源所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田亚峻研究员致欢迎辞时明确指出:“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碳足迹核算的精准性、科学性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而GIS-LCA技术正是中国为解决这一难题贡献的创新方案。”在观看泛能源大数据与GIS-LCA技术宣传片后,青岛能源所GIS-LCA团队代表依次从技术原理、特色功能、应用案例及数据库建设四个维度展开汇报,系统呈现了这项中国原创技术的完整体系。破解全球共性难题 中国技术实现三大颠覆性突破汇报中,GIS-LCA技术的三大核心突破引发代表团高度关注。长期以来,碳足迹核算因“空间异质性”问题陷入困境——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碳排放差异可达38%以上,而传统方法依赖国家级平均数据或外国数据库,导致核算结果失真,甚至引发贸易壁垒与不公平竞争。青岛能源所团队研发的GIS-LCA技术,通过“空间化”创新彻底破解了这一难题:其一,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生命周期评价(LCA)深度融合,首次实现碳足迹核算与空间位置的精准绑定,让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都能“追根溯源”;其二,开发全球首款GIS-LCA软件,支持从产品、工厂到园区的全维度碳足迹建模,可灵活适配不同评价标准(如ISO 14067、CBAM等),实现“一个模型满足多重需求”;其三,构建中国本土空间化高分辨率LCA数据库,涵盖35万余家企业微观数据、全能源链条信息及多维度环境经济数据,为精准核算提供“数据底座”。“当我们在软件中看到某煤制烯烃企业的碳足迹从原料开采到产品运输的空间轨迹动态呈现时,真正理解了‘精准溯源’的含义。”现场的一位专家感慨道。GIS-LCA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设施。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 中国方案落地成效显著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汇报中展示的GIS-LCA技术落地案例,让参会嘉宾看到了中国方案的实践价值。在青岛某化工园区,基于GIS-LCA技术构建的智慧能源平台,实现了园区内钢铁、化工等产业的碳足迹与优化,通过“冷岛、热岛、氢岛、碳岛”等项目组合,可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83.62万吨,节能率达23.5%,降碳率达38%,带动投资140亿元。在全球贸易领域,GIS-LCA技术为中国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提供了“利器”。在光伏组件、轮胎、水泥等多个行业,GIS-LCA技术已成为企业绿色设计、供应链优化的核心工具。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已被纳入中国国家标准体系——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及指南》特别增加了“地理位置”相关条款,标志着GIS-LCA技术从科研成果上升为国家规范。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曾评价:“GIS-LCA为我国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了开创性探索,是推动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良好开端。”国际认可与未来展望 中国技术迈向全球舞台座谈交流环节,国际代表的评价尤为引人注目。GIS-LCA 为解决 “发达国家平均数据 vs 发展中国家地域差异”的争端提供了关键路径。此次技术参观中,代表团一致认为,GIS-LCA技术不仅填补了中国在碳足迹精准核算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凭借“立足国情、全球普适”的特点,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技术名片”。目前,该技术已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全球发布,其构建的“方法-标准-工具-数据-认证-应用”全体系,正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方案”。田亚峻在总结时强调:“GIS-LCA的发展始终瞄准国家‘双碳’战略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需求。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的应用,同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让中国创新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力量。”从破解“运动式减碳”难题到支撑“双碳”目标科学推进,从助力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制定,GIS-LCA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不仅彰显了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为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增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这项源自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成果,正以其科学性、精准性与普适性,成为推动“双碳”战略落地、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其未来发展值得期待。“地理坐标:东经 120.48°,北纬 36.06°”。这个青岛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的坐标,正悄然有望成为全球碳治理的新原点。175247094691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郑媛媛环球网175247094691711[]{"email":"zhengyuanyuan@huanqiu.com","name":"郑媛媛"}
2025年7月10日,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世界可持续发展标准组织(WSSO)、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等机构代表,以及国内外绿色发展领域顶尖专家齐聚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泛能源大数据展厅,一场围绕 “泛能源大数据与 GIS-LCA 技术” 的深度参观交流,意外掀开中国在全球碳治理领域的技术底牌。这场技术参观与深度交流会,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更让源自中国的碳足迹管理方案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国际视野聚焦中国创新 顶尖代表团共探GIS-LCA突破此次技术参观是2025国际标准化大会平行分会5的重要环节,议程紧凑而充实。上午9时,青岛能源所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田亚峻研究员致欢迎辞时明确指出:“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碳足迹核算的精准性、科学性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而GIS-LCA技术正是中国为解决这一难题贡献的创新方案。”在观看泛能源大数据与GIS-LCA技术宣传片后,青岛能源所GIS-LCA团队代表依次从技术原理、特色功能、应用案例及数据库建设四个维度展开汇报,系统呈现了这项中国原创技术的完整体系。破解全球共性难题 中国技术实现三大颠覆性突破汇报中,GIS-LCA技术的三大核心突破引发代表团高度关注。长期以来,碳足迹核算因“空间异质性”问题陷入困境——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碳排放差异可达38%以上,而传统方法依赖国家级平均数据或外国数据库,导致核算结果失真,甚至引发贸易壁垒与不公平竞争。青岛能源所团队研发的GIS-LCA技术,通过“空间化”创新彻底破解了这一难题:其一,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生命周期评价(LCA)深度融合,首次实现碳足迹核算与空间位置的精准绑定,让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都能“追根溯源”;其二,开发全球首款GIS-LCA软件,支持从产品、工厂到园区的全维度碳足迹建模,可灵活适配不同评价标准(如ISO 14067、CBAM等),实现“一个模型满足多重需求”;其三,构建中国本土空间化高分辨率LCA数据库,涵盖35万余家企业微观数据、全能源链条信息及多维度环境经济数据,为精准核算提供“数据底座”。“当我们在软件中看到某煤制烯烃企业的碳足迹从原料开采到产品运输的空间轨迹动态呈现时,真正理解了‘精准溯源’的含义。”现场的一位专家感慨道。GIS-LCA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设施。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 中国方案落地成效显著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汇报中展示的GIS-LCA技术落地案例,让参会嘉宾看到了中国方案的实践价值。在青岛某化工园区,基于GIS-LCA技术构建的智慧能源平台,实现了园区内钢铁、化工等产业的碳足迹与优化,通过“冷岛、热岛、氢岛、碳岛”等项目组合,可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83.62万吨,节能率达23.5%,降碳率达38%,带动投资140亿元。在全球贸易领域,GIS-LCA技术为中国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提供了“利器”。在光伏组件、轮胎、水泥等多个行业,GIS-LCA技术已成为企业绿色设计、供应链优化的核心工具。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已被纳入中国国家标准体系——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及指南》特别增加了“地理位置”相关条款,标志着GIS-LCA技术从科研成果上升为国家规范。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曾评价:“GIS-LCA为我国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了开创性探索,是推动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良好开端。”国际认可与未来展望 中国技术迈向全球舞台座谈交流环节,国际代表的评价尤为引人注目。GIS-LCA 为解决 “发达国家平均数据 vs 发展中国家地域差异”的争端提供了关键路径。此次技术参观中,代表团一致认为,GIS-LCA技术不仅填补了中国在碳足迹精准核算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凭借“立足国情、全球普适”的特点,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技术名片”。目前,该技术已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全球发布,其构建的“方法-标准-工具-数据-认证-应用”全体系,正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方案”。田亚峻在总结时强调:“GIS-LCA的发展始终瞄准国家‘双碳’战略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需求。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的应用,同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让中国创新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力量。”从破解“运动式减碳”难题到支撑“双碳”目标科学推进,从助力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制定,GIS-LCA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不仅彰显了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为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增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这项源自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成果,正以其科学性、精准性与普适性,成为推动“双碳”战略落地、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其未来发展值得期待。“地理坐标:东经 120.48°,北纬 36.06°”。这个青岛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的坐标,正悄然有望成为全球碳治理的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