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oaTSuqSO3 scroll.huanqiu.comarticle古典学视域下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路径/e3pmh1rv3/e5anvcnkq古典学又称古典文明研究,是一门以人类早期文明经典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问,既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献的考辨,又涵盖对中国先秦汉唐典籍的研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面向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已经突破单纯语言技能训练的局限,成为贯通中外古典学研究的桥梁与推动文明互鉴的纽带。我们从古典学视角出发,系统分析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核心意义、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旨在为打造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底蕴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参考。一、古典学背景下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核心意义古代汉语是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其教学价值在古典学视域下呈现出多层次、跨文明的特征,不但关乎留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涉及文明对话的深度与学术研究的质量。(一)构建直接对话的基础中国古典学的基本典籍承载着中华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长期以来,留学生对于这些典籍的研读大多借助译本,而文言的隐喻性、文化专有项的不可译性难免造成信息损耗或错讹。古代汉语教学使留学生获得解读原生文本的机会与能力,从而透过字句形式感悟思想内核。这种“去中介化”的阅读是中外古典文明直接对话的基础。(二)推动研究范式的革新西方古典学研究主要围绕古希腊罗马展开,形成“欧洲中心论”的学术传统;中国古典学自成体系,其典籍规模与思想深度足以构成世界古典学的中国流派。然而,国际汉学界直接利用古代汉文原典的仍属少数,多数研究依旧依赖译本或二手资料,限制了研究的特色与创新。重视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可以为世界古典学研究注入活力,打破古典学研究的地域界限,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古典学研究范式。(三)培养扎根原典的人才 国际汉学发展史充分表明,理雅各、高本汉、宇文所安等著名汉学家均具有深厚的古代汉语功底。随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深入,国际社会对汉学人才的需求已从“翻译型”转向“研究型”。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强化,能够为国际汉学界培养一批既懂西方古典学方法,又能扎根汉文原典的学者。他们将成为连接中外古典学的桥梁,推动中国古典文献进入全球文明对话的核心场域。二、古典学导向的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体系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需要突破传统“语言工具论”的窠臼,构建“语言-文献-文化”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让语言学习与古典学术研究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一)语言解析语言要素是解析古典文献的前提,我们可以针对古典学基本典籍的语言特征设计教学内容。汉字形体方面,我们聚焦与古典思想密切相关的汉字构形,以《说文解字》为纲,精选典型字例,系统梳理甲骨文、金文至小篆的嬗变轨迹,揭示文字符号中承载的文明基因;词汇系统方面,我们以基本典籍为语料库,选取高频实词与虚词,梳理“天”“道”“性”“情”等哲学概念的语义演变,强化“其”“之”“者”“也”等在不同文献中的功能差异;语法规则方面,我们关注“宾语前置”“被动句”等古典文献特有句式,结合具体篇章进行功能分析,避免单纯的语法条文记忆,避开以今律古的解读误区。(二)文献研读 文献研读是连接语言学习与古典学问的关键环节,文献编排需要兼顾代表性、可读性与思想性,组成循序渐进的阅读序列。初级研读,我们选取《论语》《孟子》中的对话体篇章,相对通俗简洁,充满生活智慧,且涉及“仁”“义”“礼”等核心概念,适合留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思想的魅力;中级研读,我们引入《道德经》《礼记》等思辨性篇章,聚焦“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等抽象概念解读,帮助留学生在跨文明参照中理解中国古典世界观;高级研读,我们进行《诗经》《史记》等专题文献教学,结合校勘、注释等文献学研究方法,提升留学生的学术志趣与积累。(三)文化思辨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镜像,古典文献研读需要理解文本生成的社会语境,展开文化思辨。制度文化层面,我们讲解古代礼乐制度、政治结构及社会伦理等,引导留学生穿透文献表层叙事,把握其中蕴含的制度隐喻与文化密码;思维方式层面,我们阐释中国古典思维的特殊性,例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辩证统一”的矛盾观,揭示语言表达与思维模式的关联;学术传统层面,我们梳理从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的学术嬗变,介绍“训诂”“义理”“考据”等学术阐释传统,培养留学生独立开展文献考辨与理论建构的能力。三、古典学背景下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基于古典学的跨学科性与开放性,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需要创新方法与载体,构建“理论-实践-研究”贯通的路径。(一)分层分类教学留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目的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学体系,适配个性化需求。一是普及:针对非汉学专业、以文化兴趣为主的留学生,我们开设“古代汉语入门”等课程,以“语言+故事”形式展开,降低学习难度;二是进阶:面向汉学相关专业本科生,我们开设“先秦文献选读”等课程,采用“原文+注释+汉英对照”的形式,重点进行文献阅读,培养跨文本解读能力;三是研究:至于硕士、博士阶段的留学生,我们开设“古典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围绕具体议题,指导学生运用《说文解字》《十三经注疏》等开展原典考证,撰写比较研究论文,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二)跨学科联动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需要跨越语言学科的边界,与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联动,构建“语言-文献-思想”的教学共同体。一是课程协同:我们与哲学系合开“诸子百家与古希腊哲学”等课程,由古代汉语教师负责《荀子》《庄子》等文本解读,哲学教师负责思想体系分析,让语言学习与思想阐释同步推进;与历史系合开“古典史学比较等课程”,通过中西文本对比,讲解史书的语言特征与叙事逻辑。二是资源共享: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特藏资源,我们组织留学生接触善本、碑刻等古籍实物,借助数字人文工具开展文献检索与比对,直观感受古典文献的形态与魅力。三是学者对话:我们邀请中外古典学学者进行教学或讲座,例如研究朱熹的学者讲解《论语集注》的注释方法,研究苏格拉底的学者分享古希腊语与古代汉语的差异,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沉浸式体验古代汉语的抽象性容易让留学生产生距离感,为了搭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我们采用沉浸式体验教学法,让古代汉语“活”起来。一是场景还原:我们组织“古典礼仪体验”活动,还原“士冠礼”等礼仪,让留学生直观且深刻地理解《仪礼》中“揖让”“玄端”等词语所承载的具体含义与仪式规范;二是艺术融合:我们结合古琴、书法等传统艺术,吟唱《关雎》时分析“赋比兴”的音乐表达,临摹《兰亭集序》时讲解“之”字的同字异构,让语言学习与艺术感知相得益彰;三是实地考察:我们带领留学生参观兵马俑、国子监等文化遗址,让现实场景与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加深对语言背后文化意蕴的感悟。(四)学术赋能针对学术型留学生的培养需求,我们着重强化教学与研究的有效衔接,提升运用古代汉语开展古典学研究的专业能力。一是工具训练:我们系统讲授《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经典工具书的运用,以及“对校法”“本校法”等校勘技巧,指导学生对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细致比对与深入分析;二是学术写作:我们训练留学生用中文撰写古典学相关论文,重点指导“引经据典”的要求,例如如何准确引用古籍原文、标注古籍的版本与卷次等,使其学术表达符合学术规范;三是国际交流:我们支持留学生参加“古典学论坛”等海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倡用中文写作并宣读论文,在学术实践中不断锻炼古代汉语的应用能力。 综上,在古典学全球化的背景下,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意义已超越语言教育本身,成为重塑全球古典学格局、推动文明深度对话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构建“语言-文献-文化”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实施分层分类、跨学科联动、沉浸式体验与学术赋能的实践路径,不仅能让留学生掌握解读中国古典文献的钥匙,而且能培养一批具备跨文明视野的古典学研究者。他们将带着对汉文原典的深刻理解,在世界古典学的舞台上发出多元声音,最终推动不同文明在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作者简介:王桂华,女,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175456805780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郑媛媛环球网175456805780911[]{"email":"zhengyuanyuan@huanqiu.com","name":"郑媛媛"}
古典学又称古典文明研究,是一门以人类早期文明经典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问,既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献的考辨,又涵盖对中国先秦汉唐典籍的研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面向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已经突破单纯语言技能训练的局限,成为贯通中外古典学研究的桥梁与推动文明互鉴的纽带。我们从古典学视角出发,系统分析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核心意义、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旨在为打造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底蕴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参考。一、古典学背景下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核心意义古代汉语是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其教学价值在古典学视域下呈现出多层次、跨文明的特征,不但关乎留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涉及文明对话的深度与学术研究的质量。(一)构建直接对话的基础中国古典学的基本典籍承载着中华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长期以来,留学生对于这些典籍的研读大多借助译本,而文言的隐喻性、文化专有项的不可译性难免造成信息损耗或错讹。古代汉语教学使留学生获得解读原生文本的机会与能力,从而透过字句形式感悟思想内核。这种“去中介化”的阅读是中外古典文明直接对话的基础。(二)推动研究范式的革新西方古典学研究主要围绕古希腊罗马展开,形成“欧洲中心论”的学术传统;中国古典学自成体系,其典籍规模与思想深度足以构成世界古典学的中国流派。然而,国际汉学界直接利用古代汉文原典的仍属少数,多数研究依旧依赖译本或二手资料,限制了研究的特色与创新。重视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可以为世界古典学研究注入活力,打破古典学研究的地域界限,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古典学研究范式。(三)培养扎根原典的人才 国际汉学发展史充分表明,理雅各、高本汉、宇文所安等著名汉学家均具有深厚的古代汉语功底。随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深入,国际社会对汉学人才的需求已从“翻译型”转向“研究型”。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强化,能够为国际汉学界培养一批既懂西方古典学方法,又能扎根汉文原典的学者。他们将成为连接中外古典学的桥梁,推动中国古典文献进入全球文明对话的核心场域。二、古典学导向的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体系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需要突破传统“语言工具论”的窠臼,构建“语言-文献-文化”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让语言学习与古典学术研究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一)语言解析语言要素是解析古典文献的前提,我们可以针对古典学基本典籍的语言特征设计教学内容。汉字形体方面,我们聚焦与古典思想密切相关的汉字构形,以《说文解字》为纲,精选典型字例,系统梳理甲骨文、金文至小篆的嬗变轨迹,揭示文字符号中承载的文明基因;词汇系统方面,我们以基本典籍为语料库,选取高频实词与虚词,梳理“天”“道”“性”“情”等哲学概念的语义演变,强化“其”“之”“者”“也”等在不同文献中的功能差异;语法规则方面,我们关注“宾语前置”“被动句”等古典文献特有句式,结合具体篇章进行功能分析,避免单纯的语法条文记忆,避开以今律古的解读误区。(二)文献研读 文献研读是连接语言学习与古典学问的关键环节,文献编排需要兼顾代表性、可读性与思想性,组成循序渐进的阅读序列。初级研读,我们选取《论语》《孟子》中的对话体篇章,相对通俗简洁,充满生活智慧,且涉及“仁”“义”“礼”等核心概念,适合留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思想的魅力;中级研读,我们引入《道德经》《礼记》等思辨性篇章,聚焦“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等抽象概念解读,帮助留学生在跨文明参照中理解中国古典世界观;高级研读,我们进行《诗经》《史记》等专题文献教学,结合校勘、注释等文献学研究方法,提升留学生的学术志趣与积累。(三)文化思辨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镜像,古典文献研读需要理解文本生成的社会语境,展开文化思辨。制度文化层面,我们讲解古代礼乐制度、政治结构及社会伦理等,引导留学生穿透文献表层叙事,把握其中蕴含的制度隐喻与文化密码;思维方式层面,我们阐释中国古典思维的特殊性,例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辩证统一”的矛盾观,揭示语言表达与思维模式的关联;学术传统层面,我们梳理从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的学术嬗变,介绍“训诂”“义理”“考据”等学术阐释传统,培养留学生独立开展文献考辨与理论建构的能力。三、古典学背景下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基于古典学的跨学科性与开放性,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需要创新方法与载体,构建“理论-实践-研究”贯通的路径。(一)分层分类教学留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目的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学体系,适配个性化需求。一是普及:针对非汉学专业、以文化兴趣为主的留学生,我们开设“古代汉语入门”等课程,以“语言+故事”形式展开,降低学习难度;二是进阶:面向汉学相关专业本科生,我们开设“先秦文献选读”等课程,采用“原文+注释+汉英对照”的形式,重点进行文献阅读,培养跨文本解读能力;三是研究:至于硕士、博士阶段的留学生,我们开设“古典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围绕具体议题,指导学生运用《说文解字》《十三经注疏》等开展原典考证,撰写比较研究论文,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二)跨学科联动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需要跨越语言学科的边界,与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联动,构建“语言-文献-思想”的教学共同体。一是课程协同:我们与哲学系合开“诸子百家与古希腊哲学”等课程,由古代汉语教师负责《荀子》《庄子》等文本解读,哲学教师负责思想体系分析,让语言学习与思想阐释同步推进;与历史系合开“古典史学比较等课程”,通过中西文本对比,讲解史书的语言特征与叙事逻辑。二是资源共享: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特藏资源,我们组织留学生接触善本、碑刻等古籍实物,借助数字人文工具开展文献检索与比对,直观感受古典文献的形态与魅力。三是学者对话:我们邀请中外古典学学者进行教学或讲座,例如研究朱熹的学者讲解《论语集注》的注释方法,研究苏格拉底的学者分享古希腊语与古代汉语的差异,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沉浸式体验古代汉语的抽象性容易让留学生产生距离感,为了搭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我们采用沉浸式体验教学法,让古代汉语“活”起来。一是场景还原:我们组织“古典礼仪体验”活动,还原“士冠礼”等礼仪,让留学生直观且深刻地理解《仪礼》中“揖让”“玄端”等词语所承载的具体含义与仪式规范;二是艺术融合:我们结合古琴、书法等传统艺术,吟唱《关雎》时分析“赋比兴”的音乐表达,临摹《兰亭集序》时讲解“之”字的同字异构,让语言学习与艺术感知相得益彰;三是实地考察:我们带领留学生参观兵马俑、国子监等文化遗址,让现实场景与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加深对语言背后文化意蕴的感悟。(四)学术赋能针对学术型留学生的培养需求,我们着重强化教学与研究的有效衔接,提升运用古代汉语开展古典学研究的专业能力。一是工具训练:我们系统讲授《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经典工具书的运用,以及“对校法”“本校法”等校勘技巧,指导学生对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细致比对与深入分析;二是学术写作:我们训练留学生用中文撰写古典学相关论文,重点指导“引经据典”的要求,例如如何准确引用古籍原文、标注古籍的版本与卷次等,使其学术表达符合学术规范;三是国际交流:我们支持留学生参加“古典学论坛”等海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倡用中文写作并宣读论文,在学术实践中不断锻炼古代汉语的应用能力。 综上,在古典学全球化的背景下,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意义已超越语言教育本身,成为重塑全球古典学格局、推动文明深度对话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构建“语言-文献-文化”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实施分层分类、跨学科联动、沉浸式体验与学术赋能的实践路径,不仅能让留学生掌握解读中国古典文献的钥匙,而且能培养一批具备跨文明视野的古典学研究者。他们将带着对汉文原典的深刻理解,在世界古典学的舞台上发出多元声音,最终推动不同文明在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作者简介:王桂华,女,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