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xNImgWGi0 scroll.huanqiu.comarticle廖彬宇:天道下济而光明——从天学与绝学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建构/e3pmh1rv3/e5anvcnkq8月15日,四观书院国际学习会四期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四观书院创始人、著名文化学者廖彬宇先生发表了题为《天学与绝学——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的专题讲座。以下是大致内容:一、敬天法祖:天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国古代圣人认为天象与人事密切关联,根据天象来制定天地节律,人如能顺应此节律,就能实现天人和合、天人合一。如上古圣人通过观测天象制定二十四节气以构建农耕文明等。中国上古圣人通过观测天象,进而产生了天文学;通过研究天文,进而发现了天道,天道便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将天道导入人类社会,于是产生了人道;将天文导入人类社会,帮助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于是产生了人文。把天道的规律用于社会治理,就产生了规则,这就是礼法;把天道的规律用于人生修养,就成为了规矩,这就是礼义。快乐地享受规律与规矩,就能圆成生命,这就是礼乐。简单来说,礼义是内核(为什么做),礼法是制度(必须做),礼乐是形式(如何做),三者共同构成了传统“礼”文化的体系。用天道治理社会,社会就能长治久安;用天道管理人身,人身就能长生久视。人的行为符合天地节律与天道规律,就能实现天人合一。天学的核心是“通天”,即通过天象把握天道。《尚书·尧典》记载尧“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正是天学实践的典范:通过制定历法(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将天象节律转化为农耕节律、社会节律,使“天人合一”从哲学理念落地为生活实践。这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认知路径,决定了中华文明从源头就不是“神本”而是“人本”——天并非人格化的神,而是可认知、可遵循的规律载体,人通过顺应天道实现自身价值,这正是天学赋予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 二、天道信仰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廖彬宇先生早年提出的“九统理论”,认为天道信仰促使了文化传统的形成。他通过“道统、政统、学统、体统、国统、传统、正统、建统、一统”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并洞察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精髓、中华儿女追求和中华历史特征。这一理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天道统摄一切的重要性。在廖彬宇先生看来,以规律统揽一切,所以叫道统。所有的人都应该信仰、遵循道的内涵,这就是信仰规律(信道),学习规律(学道),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得道),这是对道的信仰的必然结果。这种天道信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天道是宇宙观,治道是人生观,修养是价值观。此三观的建立,均源于天道,即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正确的宇宙观,发展出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发展出正确的价值观。全世界唯有中华文明从诞生之时起就有了正确的宇宙观,进而发展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其唯一性与正确性,因此强调“华夷之辨”,是对全人类的责任与担当——主动肩负起“教化天下”并“化成天下”的责任与担当。道统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也就是后来的儒家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传统,体现为政治统治的继承性、合法性。在传统社会中,道统对政统或治统有着某些批判性和制约性,但远没有形成制衡意义。因为,道统是政统下的附生物。然而,廖彬宇先生的"九统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道统观念,将道统与政统、学统等统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道统、政统、学统等统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框架。因此,中国文化发源于阴阳五行。廖彬宇先生指出,如果借用今天哲学的理念,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本体论”,五行为中华文化的“方法论”,二者并非静止的概念,而是动态转化的"文化基因",贯穿于从自然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如果将阴阳五行批判为迷信糟粕,则文化自信无从建立,中华文明必将轰然崩塌。《易经》上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思想成为道家文化的核心;刚柔思想成为法家文化的核心;仁义思想则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廖彬宇先生在出席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论坛时指出,《易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不明其内核,就会落入神秘主义,能读懂它,你就能产生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阴阳”就是“辩证法”;从科学的角度,“阴阳”就是二进制原理;从基础物理学的角度,“阴阳”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高等物理学的角度,“阴阳”就是量子纠缠;从人类学的角度,“阴阳”就是男人女人;从伦理学的角度,“阴阳”就是仁与义;从逻辑学的角度,“阴阳”就是前因与后果;从心理学的角度,阴阳就是内向型、外向型·····五行是构建和谐、实现和谐的方法,因而从天文导入人文。社会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家庭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父母、夫妇、兄弟、朋友、子孙五伦;身体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心肝脾肺肾五脏;音乐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宫商角徵羽五音;烹饪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酸甜苦辣咸五味;美术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青黄赤白黑五色······就连汉字,也是阴阳五行所构成,阴阳是结构,即所谓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和半包围结构。五行是偏旁部首,即所谓天地日月人,金木水火土。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最高追求,因为一旦实现和谐,就能产生美好的事物。家庭和谐,则万事兴,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和谐,则太平至;社会和谐,则财富生,所谓“和气生财”“和实生物”···《易经》说:“保和太和,乃利贞”。三、绝学:圣人之道与唯物主义所谓“为往圣继绝学”,需要厘清什么是绝学?圣人之道是绝学,大道文明是绝学,由道发展出来的术数、象数是不是绝学?答案是肯定的。道术并举、道术(器)合一才是绝学。为往圣继绝学不能继一样而不继另一样。彬宇先生早年在《大成之道》一书中就有过论述,只言道而无术,则是屠龙之技,是唯心主义;只言器而讲不清楚制器之术、制器之道,那么这个器便是偷来、抢来、凭空而来的,也是唯(违)心主义。道为器之体,器为道之用,道器合一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谛,但凡只讲其中一个,都是唯心主义。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器合一、道术合一思想就是绝学。不明白这个道理,“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口号与空谈。天学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也直接推动了古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廖彬宇先生对汉字的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价值,他在八年前出版的《平心平天下》一书中就详细阐述了为什么罗素认为"象形文字"(汉字)高于拼音文字。黄帝用易学与天学智慧创造了中医养生之学,是绝学;其左史仓颉用易学与天学智慧创造了汉字,是绝学;其右史大桡用易学与天学智慧创造了天干地支(《世本·作篇》:"大桡作甲子",宋衷注:大桡,黄帝史官"),天干地支(甲子)同样是绝学。这种天学智慧不仅体现在文字和医学上,还广泛应用于数学、天文历法、建筑等多个领域。廖彬宇认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系统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正是这种对天文现象的精确观测和系统总结,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科学基础。阴阳作为中华文明的本体论,源于天学中“日月交替、昼夜消长”的观测,是对宇宙二元对立统一规律的抽象概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源于对五大行星运行规律的总结,体现万物生克平衡的法则。二者共同构成绝学的“体用”:阴阳为“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五行为“用”,是实现和谐的具体方法。这种智慧绝非教条,而是“唯变所适”的活学:在社会治理中化为“五常”,家庭伦理中化为“五伦”,身体调养中化为“五脏”,艺术审美中化为“五音”“五色”……因而五行的本质是“构建和谐的方法论”,通过“取象比类”将天学规律转化为人文实践,使文明传承大道至简,既有根基又具弹性,且易于运用。四、天学与绝学共同构建中华文明体系从天学的“观象知天”到绝学的“以道化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始终围绕“天人和谐”这一核心。天学赋予其“知天”的根基,绝学赋予其“成人”的智慧,二者共同构建了“既扎根宇宙规律,又回应人类需求”的文明体系。正如廖彬宇先生一直所言,读懂“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层逻辑,便把握了中华文明“极深研几、应变无穷”的奥秘——这既是把握过去的智慧,更是引领未来的启示。通过对廖彬宇先生文化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系统性与实践性。廖彬宇先生从"天道—人道”“规律—规则—规矩”“天文—人文—文化”的贯通逻辑出发,充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和现代价值。在这一体系中,“天道为根”是底层逻辑,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总结,提炼出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并将其转化为人道的价值准则;“礼文化体系”是天道在人道中的具体呈现,是分层建设,通过礼义、礼法、礼乐三个层面,将天道的秩序性内化为人心的价值自觉,外化为社会的制度规范,转化为生活的审美与实践;“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作为本体论和方法论,贯穿于从自然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和谐为魂"是中国文化的终极追求,体现为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的不同层面;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即是顶层战略。廖彬宇先生的文化研究,充分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战略、分层建设与底层逻辑”。故其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社会矛盾和精神困惑提供了有益启示。正如领袖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等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廖彬宇先生的文化研究为这一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九统理论"、"礼安天下论"、"五学九维一情怀"诗教理论等,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创新性思路。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75548295241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郑媛媛环球网175548295241411[]{"email":"zhengyuanyuan@huanqiu.com","name":"郑媛媛"}
8月15日,四观书院国际学习会四期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四观书院创始人、著名文化学者廖彬宇先生发表了题为《天学与绝学——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的专题讲座。以下是大致内容:一、敬天法祖:天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国古代圣人认为天象与人事密切关联,根据天象来制定天地节律,人如能顺应此节律,就能实现天人和合、天人合一。如上古圣人通过观测天象制定二十四节气以构建农耕文明等。中国上古圣人通过观测天象,进而产生了天文学;通过研究天文,进而发现了天道,天道便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将天道导入人类社会,于是产生了人道;将天文导入人类社会,帮助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于是产生了人文。把天道的规律用于社会治理,就产生了规则,这就是礼法;把天道的规律用于人生修养,就成为了规矩,这就是礼义。快乐地享受规律与规矩,就能圆成生命,这就是礼乐。简单来说,礼义是内核(为什么做),礼法是制度(必须做),礼乐是形式(如何做),三者共同构成了传统“礼”文化的体系。用天道治理社会,社会就能长治久安;用天道管理人身,人身就能长生久视。人的行为符合天地节律与天道规律,就能实现天人合一。天学的核心是“通天”,即通过天象把握天道。《尚书·尧典》记载尧“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正是天学实践的典范:通过制定历法(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将天象节律转化为农耕节律、社会节律,使“天人合一”从哲学理念落地为生活实践。这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认知路径,决定了中华文明从源头就不是“神本”而是“人本”——天并非人格化的神,而是可认知、可遵循的规律载体,人通过顺应天道实现自身价值,这正是天学赋予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 二、天道信仰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廖彬宇先生早年提出的“九统理论”,认为天道信仰促使了文化传统的形成。他通过“道统、政统、学统、体统、国统、传统、正统、建统、一统”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并洞察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精髓、中华儿女追求和中华历史特征。这一理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天道统摄一切的重要性。在廖彬宇先生看来,以规律统揽一切,所以叫道统。所有的人都应该信仰、遵循道的内涵,这就是信仰规律(信道),学习规律(学道),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得道),这是对道的信仰的必然结果。这种天道信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天道是宇宙观,治道是人生观,修养是价值观。此三观的建立,均源于天道,即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正确的宇宙观,发展出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发展出正确的价值观。全世界唯有中华文明从诞生之时起就有了正确的宇宙观,进而发展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其唯一性与正确性,因此强调“华夷之辨”,是对全人类的责任与担当——主动肩负起“教化天下”并“化成天下”的责任与担当。道统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也就是后来的儒家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传统,体现为政治统治的继承性、合法性。在传统社会中,道统对政统或治统有着某些批判性和制约性,但远没有形成制衡意义。因为,道统是政统下的附生物。然而,廖彬宇先生的"九统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道统观念,将道统与政统、学统等统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道统、政统、学统等统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框架。因此,中国文化发源于阴阳五行。廖彬宇先生指出,如果借用今天哲学的理念,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本体论”,五行为中华文化的“方法论”,二者并非静止的概念,而是动态转化的"文化基因",贯穿于从自然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如果将阴阳五行批判为迷信糟粕,则文化自信无从建立,中华文明必将轰然崩塌。《易经》上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思想成为道家文化的核心;刚柔思想成为法家文化的核心;仁义思想则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廖彬宇先生在出席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论坛时指出,《易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不明其内核,就会落入神秘主义,能读懂它,你就能产生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阴阳”就是“辩证法”;从科学的角度,“阴阳”就是二进制原理;从基础物理学的角度,“阴阳”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高等物理学的角度,“阴阳”就是量子纠缠;从人类学的角度,“阴阳”就是男人女人;从伦理学的角度,“阴阳”就是仁与义;从逻辑学的角度,“阴阳”就是前因与后果;从心理学的角度,阴阳就是内向型、外向型·····五行是构建和谐、实现和谐的方法,因而从天文导入人文。社会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家庭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父母、夫妇、兄弟、朋友、子孙五伦;身体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心肝脾肺肾五脏;音乐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宫商角徵羽五音;烹饪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酸甜苦辣咸五味;美术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青黄赤白黑五色······就连汉字,也是阴阳五行所构成,阴阳是结构,即所谓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和半包围结构。五行是偏旁部首,即所谓天地日月人,金木水火土。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最高追求,因为一旦实现和谐,就能产生美好的事物。家庭和谐,则万事兴,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和谐,则太平至;社会和谐,则财富生,所谓“和气生财”“和实生物”···《易经》说:“保和太和,乃利贞”。三、绝学:圣人之道与唯物主义所谓“为往圣继绝学”,需要厘清什么是绝学?圣人之道是绝学,大道文明是绝学,由道发展出来的术数、象数是不是绝学?答案是肯定的。道术并举、道术(器)合一才是绝学。为往圣继绝学不能继一样而不继另一样。彬宇先生早年在《大成之道》一书中就有过论述,只言道而无术,则是屠龙之技,是唯心主义;只言器而讲不清楚制器之术、制器之道,那么这个器便是偷来、抢来、凭空而来的,也是唯(违)心主义。道为器之体,器为道之用,道器合一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谛,但凡只讲其中一个,都是唯心主义。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器合一、道术合一思想就是绝学。不明白这个道理,“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口号与空谈。天学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也直接推动了古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廖彬宇先生对汉字的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价值,他在八年前出版的《平心平天下》一书中就详细阐述了为什么罗素认为"象形文字"(汉字)高于拼音文字。黄帝用易学与天学智慧创造了中医养生之学,是绝学;其左史仓颉用易学与天学智慧创造了汉字,是绝学;其右史大桡用易学与天学智慧创造了天干地支(《世本·作篇》:"大桡作甲子",宋衷注:大桡,黄帝史官"),天干地支(甲子)同样是绝学。这种天学智慧不仅体现在文字和医学上,还广泛应用于数学、天文历法、建筑等多个领域。廖彬宇认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系统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正是这种对天文现象的精确观测和系统总结,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科学基础。阴阳作为中华文明的本体论,源于天学中“日月交替、昼夜消长”的观测,是对宇宙二元对立统一规律的抽象概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源于对五大行星运行规律的总结,体现万物生克平衡的法则。二者共同构成绝学的“体用”:阴阳为“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五行为“用”,是实现和谐的具体方法。这种智慧绝非教条,而是“唯变所适”的活学:在社会治理中化为“五常”,家庭伦理中化为“五伦”,身体调养中化为“五脏”,艺术审美中化为“五音”“五色”……因而五行的本质是“构建和谐的方法论”,通过“取象比类”将天学规律转化为人文实践,使文明传承大道至简,既有根基又具弹性,且易于运用。四、天学与绝学共同构建中华文明体系从天学的“观象知天”到绝学的“以道化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始终围绕“天人和谐”这一核心。天学赋予其“知天”的根基,绝学赋予其“成人”的智慧,二者共同构建了“既扎根宇宙规律,又回应人类需求”的文明体系。正如廖彬宇先生一直所言,读懂“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层逻辑,便把握了中华文明“极深研几、应变无穷”的奥秘——这既是把握过去的智慧,更是引领未来的启示。通过对廖彬宇先生文化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系统性与实践性。廖彬宇先生从"天道—人道”“规律—规则—规矩”“天文—人文—文化”的贯通逻辑出发,充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和现代价值。在这一体系中,“天道为根”是底层逻辑,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总结,提炼出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并将其转化为人道的价值准则;“礼文化体系”是天道在人道中的具体呈现,是分层建设,通过礼义、礼法、礼乐三个层面,将天道的秩序性内化为人心的价值自觉,外化为社会的制度规范,转化为生活的审美与实践;“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作为本体论和方法论,贯穿于从自然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和谐为魂"是中国文化的终极追求,体现为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的不同层面;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即是顶层战略。廖彬宇先生的文化研究,充分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战略、分层建设与底层逻辑”。故其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社会矛盾和精神困惑提供了有益启示。正如领袖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等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廖彬宇先生的文化研究为这一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九统理论"、"礼安天下论"、"五学九维一情怀"诗教理论等,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创新性思路。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