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新疆策勒县委县政府向廖彬宇先生发来邀请,希望彬宇先生能到策勒研究考察。8月16日,策勒县县委书记贺山峰访问四观书院北京总部,与著名文化学者、四观书院创始人廖彬宇先生共话昆仑文化。座谈结束,廖彬宇先生将自己的著作《中天而立集》赠予贺山峰先生,并即兴创作赞美昆仑山的嵌名联一副以赠。
上联:山凝浩气吞云梦;
下联:峰展雄姿振九州。
部分四观书院企业家学员代表出席座谈。会谈围绕昆仑乃人源、龙源、河源、玉源及万山之祖展开。主要内容如下:

一、引言:昆仑文化的多维价值与世界意义
昆仑山脉,横亘亚洲中部的巨大山系,不仅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延伸面积最大的地理奇观,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座巍峨壮丽的精神高峰。作为"万山之宗"和"龙脉之祖",昆仑山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在新疆和田地区的策勒县,这座被汉武帝钦定为"昆仑山"的神圣山脉,正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着其作为"人类文明共同家园与祖源"的深厚底蕴。正如《山海经》所言:"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这里不仅是神话传说中众神的居所,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廖彬宇先生从历史考证、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三个层面,深入探讨策勒昆仑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作为人类文明共同家园与祖源的世界意义。通过分析张骞寻找昆仑的历史实践、昆仑山脉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图腾地位、龙脉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昆仑人源观念的多元表达、昆仑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昆仑山脉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全面论证策勒昆仑作为人类文明共同家园与祖源的历史必然性和文化合理性。
二、张骞寻找昆仑:从神话到现实的文明探索
张骞"凿空"西域与昆仑定位的历史背景
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不仅开辟了丝绸之路,更重要的是将西域纳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寻找昆仑山是张骞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这段记载揭示了汉武帝根据张骞的报告,将于阗南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的昆仑山)钦定为昆仑的过程。汉武帝之所以如此重视昆仑的定位,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背景密切相关。
在先秦时期,昆仑山作为神话中的神山,是通天之门户,西王母的居所,具有长生不老的能力,这对汉朝人十分有吸引力。然而,昆仑山本是虚无缥缈的神山,其具体位置一直是个谜。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为这一神话中的神山找到了现实的依托。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执行了政治军事任务,还肩负着寻找"昆仑在何处"的特殊使命。他在勘察于阗(今和田)南部之山时发现,那里有丰富的玉石资源,符合古籍中对昆仑山"多玉石"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张骞观察到于阗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即咸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即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这一地理特征与上古之人对昆仑的描述相符,即昆仑是黄河的源头。
汉武帝据此正式命名此山为昆仑山,使这座神话中的仙山走向现实,也表现了汉朝经略西域的雄心。这一事件在政治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对地理的探索,更是对中华文明源头的确认,是将神话与现实结合的创造性实践。
昆仑定位的三重战略意义:天命、地缘与文明认同
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的决策,具有深远的政治战略和文化意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钦定昆仑山,以"天命观"和"天下观"强化皇权。在古代中国,"河出昆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黄河被视为中国文化和王朝皇脉的象征。秦汉以降,寻找黄河源头并加以祭祀,成为皇权天授、天子正统性的直接体现,为国之大事。汉武帝将昆仑山定位在于阗,实际上是将汉朝的统治与神话中的神圣源头联系起来,从而强化了汉朝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其次,山脉系统随着国家政区增加而扩展,体现汉帝国西向开疆拓土的战略。昆仑山的定位不仅是地理上的命名,更是政治疆域的象征性扩展。通过将西域的重要山脉纳入中华文明的神圣体系,汉朝在文化上实现了对西域的"大一统",为后来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文化基础。
最后,确认昆仑山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奠定了西域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中的根基和文化共同体中的文脉。汉武帝把昆仑与河源定于于阗,不仅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同时扩大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通过各个阶层的商业往来、通婚以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融合,促进了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张骞寻找昆仑的历史实践,实际上是中华文明对自身源头的一次系统性探索。通过这一探索,中华文明的地理范围得到了扩展,文化认同得到了深化,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开辟和东西方文明交流奠定了基础。
昆仑定位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首先,这一定位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一体化。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实施有效管辖。西域与中原同饮黄河水,且玉出昆冈,历史上的西玉东输之路由于阗开始;因昆仑所在,就是中国天下所至,天下由此而一家。
其次,这一定位强化了昆仑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文化认同。从汉代开始,"河源昆仑"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乡愁和精神家园。即使在今天,虽然科学已经证明黄河源头在青海的巴颜喀拉山(但仍符合张骞“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的论述)但"河出昆仑"的文化意义仍然大于地理意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最后,这一定位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随着昆仑山的定位,西域的玉石、马匹、农作物等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而中原的丝绸、铁器、文化等也传入西域。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更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创新。
正如考古学家巫新华所言:"这样确定的河源虽然地理学上的误差在1300公里左右,但是文化、历史学上的误差却为零。"这一评价深刻揭示了昆仑定位的文化意义远大于地理意义的本质。

三、昆仑文化的精神图腾:中华文明的思想源泉
河源:河出昆仑
"河出昆仑"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地理观念之一,也是昆仑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一观念最早见于《山海经》《尚书·禹贡》等先秦典籍,将黄河的源头与昆仑山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昆仑为河源"的神话地理观。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昆仑山是天下最高大的山,位于世界中央,既是"帝之下都"、"百神所在",也是西王母居地和黄河起源地。《山海经·西山经》云:"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河水(即黄河)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这一记载将昆仑山与黄河源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昆仑成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河出昆仑"的观念逐渐从神话传说演变为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起源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古人认为,黄河源自昆仑山,昆山之玉即随着河水来到人世间,玉石、黄河、昆仑山三者曾长期"聚首"于阗。这种观念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更体现了对文明起源的思考和想象。
汉代以后,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河出昆仑"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这一记载将昆仑山与于阗地区的地理特征(多玉石、河源出焉)联系起来,使神话中的昆仑具象化为现实中的山脉。
玉源:玉出昆冈
"玉出昆冈"是昆仑文化的另一重要内涵,它将昆仑山与中国玉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玉石崇拜和文化传统。
昆仑山是中国重要的玉石产地,特别是新疆和田地区的和田玉,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首,在古代中国被视为沟通天人的神物。《山海经》称西王母所在的昆仑为"玉山",《穆天子传》则称"群玉之山",都反映了昆仑与玉的密切关系。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4000年前,和田玉就已经通过"玉石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殷墟妇好墓755件玉器中大部分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一发现证明,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已经存在一条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玉石之路",而昆仑山正是这条道路的起点。
"玉出昆冈"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玉石的物质价值,更在于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被赋予了"仁、义、智、勇、洁"等品德,成为君子的象征。儒家以和田玉比德,赋予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宽厚风尚等文化精神,使昆仑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从历史角度看,"玉出昆冈"的观念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于阗地区的玉石通过"玉石之路"传入中原,而中原的丝绸、铁器等物品也通过这条道路传入西域。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更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创新。
据研究,建于汉代的玉门关,就是因为将玉石从此向中原输送而得名,而这些玉石的主要产地就是于阗。这一命名反映了玉石在古代中西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昆仑玉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价值。
"玉出昆冈"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在延续。在当代,和田玉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纽带。
玉玺文化与昆仑的神圣关联
玉玺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玉玺与昆仑的关联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与宗教、世俗与神圣的紧密结合。
玉玺的核心材质是玉,而中华玉文化的源头,始终指向昆仑。《山海经·西山经》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这里的“昆仑之丘”“玉山”,指向的正是以昆仑山为核心的西域玉矿带(今和田、于田一带),而和田玉(软玉)恰是历代玉玺的首选材质。
从考古实证看,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玉琮,其玉料经检测多来自昆仑山脉;商周时期的“王玉”(王室用玉),原料更明确指向西域——《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升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并“取玉三乘,载玉万只”,印证了昆仑玉通过“玉石之路”向中原的输送。这种“昆仑为玉源”的认知,在秦汉以后固化为文化共识:秦代传国玉玺虽用“和氏璧”(其产地争议中,西域说占重要权重),但汉代以后的玉玺(如“汉传国玺”“唐受命宝”),明确以和田玉为材;清代二十五宝玺中,半数以上采用昆仑产白玉、青玉,其材质说明书直接标注“和阗玉”(即和田玉,属昆仑玉系)。
昆仑玉之所以成为玉玺的“专属材质”,不仅因其质地温润坚韧(符合“玉有五德”的物理特性),更因其来自“神圣之山”的稀缺性——昆仑远在西域,玉料开采需穿越戈壁荒漠,运输成本极高,这种“来之不易”本身就赋予其“非人间凡品”的属性。玉玺用昆仑玉,本质是通过材质的“神圣来源”,为权力赋予“稀缺性权威”:唯有掌控昆仑玉的王朝,才配得上“天命所归”的正统性。
玉玺作为"天命所归"的权力象征,其材质和形制都与昆仑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玉玺的核心材质是玉,而玉的主要来源是昆仑山。正如前文所述,"玉出昆冈"的观念使昆仑玉成为中国玉文化的源头,而玉玺作为最高等级的玉器,自然以昆仑玉为首选材质。
其次,玉玺的形制和纹饰也与昆仑文化有关。传统玉玺多为"上圆下方"(圜法天,方法地),而昆仑被视为"天之中柱"(连接天地的支柱),玉玺的形制恰是对昆仑"通天接地"功能的微缩模仿——握玉玺者,即握"天地沟通权",可代天立极。
总之,昆仑神话中的人类起源叙事,是中华先民对自身起源的集体想象和文化表达。这些叙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神话体系,也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
最后,玉玺的象征意义与昆仑文化中的天命观念密切相关。在古代中国,"天命"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而玉玺则是"天命"的物质载体。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本质是对"昆仑-天道-帝王"权力链条的宣告:帝王的权力不是自封的,而是通过昆仑玉制作的玉玺,从天道那里"受命"而来。
这种"精神绑定"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玉玺的"天命符号"源于昆仑的"天帝权威"。古人认为昆仑是"帝之下都"(天帝在人间的都城),天帝通过昆仑向人间传递秩序。玉玺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其神圣性来源于昆仑所代表的天帝权威。
其二,玉玺的"传承逻辑"延续昆仑的"永恒性"。昆仑在神话中是"不死之山"(有不死树、瑶池),而玉玺被赋予"传之万世"的期待(如秦玺"代代相传为正统")。这种"永恒性"的想象,本质是将昆仑的"不朽"转嫁于权力传承:只要玉玺(昆仑玉所制)在,天命就在,王朝的正统性就不会断绝。
其三,玉玺的"权力象征"与昆仑的"天下观"相呼应。昆仑被视为天下的中心,而玉玺则象征着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关联体现了中国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观,而昆仑和玉玺则分别作为这种天下观的地理象征和权力象征。
从历史上看,玉玺与昆仑的关联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后,不仅将昆仑与河源、玉源联系在一起,也使玉玺与昆仑的关系更加紧密。汉代以后,历代王朝都将玉玺视为国家重器,而玉玺的材质和形制也都与昆仑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昆仑与玉玺的深层关联,最终落脚于“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在中华文化中,“天”不是抽象的自然,而是有意志、有秩序的最高权威;“人”(帝王)的统治合法性,必须得到“天”的认可。而昆仑与玉玺,恰是连接“天”与“人”的两个关键节点:
•昆仑是“天”的象征(天地之中、天帝下都),代表宇宙秩序的本源;
•玉玺是“人”的象征(帝王权力的信物),代表人间统治的秩序;
•昆仑玉则是连接二者的“介质”——以“天产之玉”制“人间之玺”,使“天的秩序”具象化为“人的权力”。
这种哲学在历史中不断强化:汉武帝凿通西域,不仅是为“断匈奴右臂”,更隐含“掌控昆仑玉源以固天命”的目的——据《汉书·西域传》,汉设西域都护后,“和阗玉岁入中原者百倍于前”,而汉武帝时期的“汉传国玺”恰改用和田玉,形成“军事控制-玉源垄断-玉玺正统”的闭环。唐代更直接将昆仑玉与“圣德”绑定,唐太宗称“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实则以“昆仑玉需良工(帝王)雕琢”暗喻:唯有圣明之君,才能承载昆仑赋予的天命。
清代对这一逻辑的运用更为极致。乾隆帝不仅将昆仑视为“祖宗根本之地”(满语中“昆仑”与“圣山”同义),更在《御制玉杯记》中直言:“玉,石之美也,有五德……产于昆仑,其来远矣。”他主持制作的二十五宝玺,明确以昆仑玉对应“皇权天授”——如“大清受命之宝”用白玉(象征纯洁天命),“皇帝奉天之宝”用青玉(象征天地正色),材质的选择与昆仑的“天地属性”严丝合缝,使玉玺成为“昆仑神圣性及王朝统治力”的完美统一体。
从昆仑玉到玉玺,本质是一场“神圣性的世俗转化”:昆仑的宇宙秩序(天),通过玉料的开采(地)进入人间,再经工匠雕琢为玉玺(人),最终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这种“天地人”的贯通,正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最生动的体现。
玉玺之所以能成为“国之重器”,不仅因其是权力的信物,更因其是昆仑神圣性的“微缩载体”——它提醒着每一位握玺者:权力的终极来源不是武力或权谋,而是对天地秩序(以昆仑为象征)的敬畏与守护。而昆仑之所以能成为“万山之祖”,也因玉玺的传承,使其从地理上的山脉,升华为中华文化中“权力合法性”的永恒图腾。二者相互映照,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中“神圣与世俗”交织的壮阔史诗。
玉玺文化与昆仑的关联,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它不仅是一种权力象征,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信仰。通过玉玺这一物质载体,昆仑文化的精神内涵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源:昆仑龙脉,中国人的地理哲学
龙脉学说是中国传统堪虞学中的核心理论,它将山脉视为大地的血脉,认为山脉的走向和气势决定了地理的吉凶。这一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与昆仑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龙脉学说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出于对地理形态的具体认识与敬畏自然形成的抽象感知,人们形成了地脉观念。随着地理发现能力的提高和疆域的扩展,人们对华夏大地上的山川形势有了宏观的了解,地理学家们提出了山川条列的说法。
至唐宋时,堪舆学家在建构形势派理论时,将地脉观念与山川条列学说融合,形成龙脉学说。至宋明时,这一理论进一步完善,因具有天地之中、天柱、西北大山和众河发源地的身份,来自上古典籍中的神山昆仑被纳入到整个龙脉体系中,被奉为"诸山之祖"和"三大干龙"之首。
龙脉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天下山脉,皆起于昆仑。"《发微论·刚柔篇》说:"凡山皆祖昆仑,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万殊而一本也。"《堪舆漫兴》也提到:"昆仑山祖势高雄,三大行龙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态度,精粗美恶产穷通。"这些都是以"昆仑山"为"山祖"观念的典型表述。
龙脉学说认为,天下山脉均起于昆仑,山脉之所起即水源之所发。中华大地山岳河流纵横交织,网络天下,归纳为三大干龙,即中龙、北龙、南龙。这种理论将中国的地理格局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体现了中国人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系统思考。
"龙者何?山之脉也。山脉曷以为龙名?取其如龙之神也。……至若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穴有五色者,乃龙之心、肝、脾、肺、肾也。"古人以"龙"称脉主要是出于象形,龙的形象与蜿蜒的山脉最为相称。承袭《太平经》时代看待地脉的观念,人们将无生命的、静态的山脉想象为有血有肉、腾飞在华夏大地上的巨龙,充分体现了古人富有诗意的想象力。
龙脉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通过将山脉视为龙脉,中国人建立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昆仑作为"龙脉之祖"的象征
在龙脉学说中,昆仑山脉被视为"龙脉之祖",是中国风水学中的核心概念。这一观念不仅体现了昆仑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更反映了昆仑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神圣地位。
昆仑作为"龙脉之祖"的观念,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内涵。首先,昆仑山脉是亚洲中部最大的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延至青海境内,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四川省内,东连秦岭-大别山,横亘约2500公里,是中国西部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这种宏大的地理格局使其成为众多山脉的发源地,符合"龙脉之祖"的地理特征。
其次,昆仑在神话传说中具有特殊地位。《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昆仑被描述为天帝的居所、西王母的领地,是连接天地的天柱,具有通天彻地的神圣功能。这种神话背景使昆仑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神山,自然成为龙脉学说中的祖山。
最后,昆仑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有着密切联系。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后,昆仑成为汉朝疆域的象征,也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纽带。这种政治和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昆仑作为"龙脉之祖"的地位。
在龙脉学说中,昆仑山脉延伸出三条主龙脉:
1.北龙:沿黄河流域经青海、甘肃至东北;
2.中龙:贯穿黄河与长江之间,经四川、陕西至渤海;
3.南龙:沿长江流域经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至东海。
这三大干龙构成了中国地理的基本骨架,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空间格局。从堪舆角度看,这三大干龙的走势和交汇点,决定了中国各地的地理格局和人文风貌。
昆仑龙脉学说的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传统堪舆学中,也反映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中。在中国传统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领域,龙脉学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按照龙脉学说设计的,将来自昆仑的元气通过太行山、燕山、天寿山的北干龙引入紫禁城。
此外,昆仑龙脉学说也影响了中国人对国家疆域的认识和理解。《清史稿》中,针对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定界之事,编著者用昆仑龙脉说来证明固有领土的合法性,认为外兴安岭以南和黑龙江以北以东等地"虽为俄有,亦并志之,不忘其朔焉……外兴安岭为昆仑北出之大干"。这表明,龙脉学说不仅是一种堪舆理论,也成为了中国人理解和维护国家领土的文化依据。
总之,昆仑作为"龙脉之祖"的堪舆象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认同。通过龙脉学说,昆仑山脉不仅是地理上的巨大山脉,更成为了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文化图腾和象征符号。
龙脉学说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
龙脉学说作为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核心理论,不仅是一种关于地理环境的认识,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文化表达。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
首先,龙脉学说体现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龙脉学说将山脉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山脉的走势、起伏、连接和变化,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种思维方式不将自然现象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中进行理解,体现了中国人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其次,龙脉学说反映了中国人的阴阳五行观念。龙脉学说将山脉的形态、走势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认为山脉的不同部位对应着不同的五行属性,也反映着不同的阴阳变化。这种结合体现了中国人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自然现象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理解。
再次,龙脉学说表达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生态观念。龙脉学说将山脉视为大地的血脉,将山脉的走势视为龙的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生命化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将自然视为无生命的物质,而是视为有生命、有情感、有灵性的生命体,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和生命观念。
最后,龙脉学说蕴含着中国人的政治哲学和文化认同。龙脉学说将昆仑视为"龙脉之祖",将中国的山脉系统视为一个由昆仑延伸而来的整体,体现了中国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追求。这种学说不仅是一种地理认识,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政治理念,反映了中国人对大一统的向往和追求。
从哲学角度看,龙脉学说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龙脉学说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将山脉视为大地的血脉,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龙脉学说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变化观念和发展观念。龙脉学说认为,山脉的走势和变化反映了宇宙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兴衰也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观念强调了变化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必然性,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意识。
总之,龙脉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它不仅是一种关于地理环境的认识,更是中国人对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整体理解和系统思考,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龙脉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哲学思想,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昆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人源:昆仑从民族共祖到人类文明母题
昆仑文化中的人源观念,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类起源和民族始祖的神话传说中。在许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昆仑被视为人类始祖的诞生地或活动中心,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
《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西王母不死药"等神话,都与昆仑山有关。这些神话不仅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还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魏晋、唐朝时期,以"昆仑山"、"瑶池"为代表的昆仑神话与印度佛教文化相互传播、融汇;而"西王母"的形象,早在汉代就已传入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还与古巴比伦(今伊拉克)月亮女神融合,至今依然受到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民众的崇拜。
在汉族的神话中,昆仑是女娲补天的地方,也是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的地方。《淮南子》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这一神话将昆仑视为宇宙秩序的维护者,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者。
藏族的"猕猴变人"传说也与昆仑有关。传说中,一只神猴与罗刹女结合,生下六个猴崽,逐渐演化成人类。这一传说将昆仑山脉的支脉视为族群起源的"生命之境",体现了藏族对昆仑的崇拜和敬畏。
羌族的"木吉卓(白石神)造人"传说,更是将昆仑的山石崇拜与人类起源直接关联。传说中,白石神用泥土塑造了人类,并赋予其生命和智慧。这种传说将昆仑的山石视为人类的物质来源,体现了羌族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
彝族的创世神话中,昆仑被视为人类始祖的诞生地。传说中,昆仑山上的一棵神树结出了人类始祖的果实,果实落地后化为人类。这种传说将昆仑视为生命的源泉,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些神话叙事虽然形式各异,却共享一个核心:昆仑不是某一民族的专属起源地,而是多民族共同记忆中"人类生命的源头"。这种"多元一体"的人源观,暗含着超越族群边界的文明智慧。与西方"亚当夏娃"的单一创世叙事不同,昆仑人源神话从不强调"唯一源头",而是通过"多族群共享昆仑符号",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文明基因图谱。
昆仑神话中的人类起源叙事,不仅反映了中华先民对自身起源的思考,也体现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这些神话将人类的起源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此外,这些神话也反映了中华先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些神话中,人类的诞生不是征服自然的开始,而是融入自然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总之,昆仑神话中的人类起源叙事,是中华先民对自身起源的集体想象和文化表达。这些叙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神话体系,也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
多民族创世神话中的昆仑元素
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在多个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有体现。这些神话虽然形式各异,但都将昆仑视为人类文明的源头或重要活动场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昆仑的共同崇拜和文化认同。
在汉族的创世神话中,昆仑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也是女娲补天的场所,也是黄帝问道、姜子牙修道之地,《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炼石补天"、"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等传说,都将昆仑视为人类诞生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场所。这些神话不仅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也构建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藏族的创世神话中,昆仑被视为"世界的中心"和"众神的居所"。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多次提到昆仑山和西王母,将其视为神灵的象征和力量的源泉。有专家认为藏族《格萨尔》史诗中的"天母"贡曼嘉姆,就是西王母的化身。这种文化元素的共享,体现了藏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维吾尔族的创世神话《创世女神》中,昆仑被描述为创世女神创造世界的地方。女神用昆仑山的泥土塑造了人类,并赋予他们生命和智慧。这种神话将昆仑视为生命的源泉和文明的起点,体现了维吾尔族对昆仑的崇拜和敬畏。
柯尔克孜族的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在宴请中原帝王时,遗失了玉项圈,这一传说将昆仑与西王母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柯尔克孜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联系。
羌族的创世神话中,昆仑被视为祖先的发源地和神灵的居所。羌族的"白石崇拜"也与昆仑有关,他们将昆仑的白石视为神灵的象征,进行崇拜和祭祀。这种崇拜体现了羌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敬。
彝族的创世神话中,昆仑是人类始祖诞生的地方。传说中,昆仑山上的一棵神树结出了人类始祖的果实,果实落地后化为人类。这种传说将昆仑视为生命的源泉,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些多民族创世神话中的昆仑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虽然有不同的创世神话,但都将昆仑视为人类文明的源头或重要活动场所,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昆仑的共同崇拜和文化认同。
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昆仑作为各民族共同崇拜的神山,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此外,这些神话中的昆仑元素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各民族的创世神话都将人类的起源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之,多民族创世神话中的昆仑元素,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动体现。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神话体系,也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通过这些神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昆仑人源文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
昆仑人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认同上,也反映在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上。
首先,昆仑人源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昆仑神话中的人类起源叙事,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文化源头,使各民族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正如学者所言:"昆仑文化中的天命观、大一统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等,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共同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其次,昆仑人源文化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昆仑人源神话从不强调"唯一源头",而是通过"多族群共享昆仑符号",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文明基因图谱。这种多元一体的观念,使中华民族能够在保持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正如彬宇先生所言:"昆仑崇拜实质是天崇拜,在羌、藏、彝、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文化中一脉相承,又与山崇拜、河崇拜、黄帝崇拜、玉崇拜、龙崇拜密切相关。"
再次,昆仑人源文化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昆仑作为各民族共同崇拜的神山,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昆仑的共同崇拜,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
最后,昆仑人源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质。昆仑神话中蕴含的天命观、大一统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等,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睦共处、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昆仑人源文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的文化符号:昆仑作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不仅体现在神话传说中,也反映在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
2.共同的价值观:昆仑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大一统"、"和而不同"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3.共同的精神追求:昆仑神话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这些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奋斗、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总之,昆仑人源文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不仅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质。在当代,深入挖掘昆仑人源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
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和精神内核。这些特质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昆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昆仑神话作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体现了中华先民对所处世界和文明起源的不懈探索和认知表达,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之源、艺术之源、精神之源。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一系列神话故事所蕴含的精神体系、价值追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相容性和契合度。这种连续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昆仑文化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其次,昆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昆仑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故事,体现了中华先民对世界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神话传说中,也反映在中华民族的科技发明、文化创造等方面。正如学者所言:"昆仑文化中的天命观、大一统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等,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创新精神使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保持活力和创造力。
再次,昆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昆仑作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第四,昆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昆仑文化辐射地域宽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在昆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最后,昆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昆仑神话中的"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和谐的追求。这种和平性不仅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对外关系中,也反映在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中。正如彬宇先生所言:"昆仑文化中的天命观、大一统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等,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和平性使中华文明能够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中保持和平、友好的态度,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特质。这些特质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昆仑文化的当代价值
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精神标识,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和认同方面,也反映在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时代精神的塑造方面。
首先,昆仑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昆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其次,昆仑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昆仑文化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和团结统一。在新时代,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再次,昆仑文化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昆仑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新时代,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昆仑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昆仑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新时代,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五,昆仑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昆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新时代,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最后,昆仑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在新时代,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当代,昆仑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认同价值: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能够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精神激励价值:昆仑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精神,能够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道德规范价值:昆仑文化中蕴含的崇德尚义、仁爱孝悌、诚信友善等道德观念,能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4.生态伦理价值:昆仑文化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
5.国际交往价值:昆仑文化中蕴含的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理念,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总之,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昆仑与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昆仑山脉作为亚洲中部最大的山脉,不仅是中国西部的地理屏障,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标志。它的存在和走向,对丝绸之路的路线选择和贸易往来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地理上看,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四川省内,东连秦岭-大别山,横亘约2500公里,是中国西部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这种宏大的地理格局使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也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天然通道。
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昆仑山脉附近形成了多条重要的贸易路线。其中,最著名的是丝绸之路南道,它东起阳关,经鄯善、且末、精绝、扜弥、于阗、皮山、莎车,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至大月氏、安息等国。这条路线位于昆仑山脉北麓,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延伸,是古代连接中原与西域、中国与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
此外,还有一条连接昆仑山南麓的"青海道",它从青海西宁出发,经柴达木盆地,穿越阿尔金山,到达新疆若羌,然后与丝绸之路南道相连。这条路线虽然自然条件更为艰苦,但在某些历史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昆仑山脉作为丝绸之路的地理标志,其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地理坐标,还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地位。昆仑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玉石、矿产等资源,特别是和田玉,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正如学者所言:"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即咸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即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这种地理特征使昆仑山脉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资源产地和贸易节点。
此外,昆仑山脉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连接了中原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等古代文明,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正如彬宇先生所言:"古代世界文明区域陆路文化交流渠道必经以西域为代表的中亚地区,而且是唯一通道。它首先是作为亚欧大陆古代其他文明区域通向东亚文明核心区——中国文明的主要陆路通道,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向外汲取域外精彩文化的必由之路。"
总之,昆仑山脉作为丝绸之路的地理标志,不仅提供了地理坐标和交通通道,还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
昆仑文化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的交流上,也反映在精神文化的交融上。
首先,昆仑文化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昆仑山脉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标志,也是玉石、马匹、香料等商品的重要产地和贸易节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商品也传入中国。这种物质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促进了技术和工艺的交流和创新。
其次,昆仑文化促进了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昆仑山脉连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文化,促进了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同样,伊斯兰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
再次,昆仑文化促进了东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昆仑山脉连接了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多个文明中心,促进了不同艺术形式的交流和融合。例如,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同样,希腊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和中国,对中国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
第四,昆仑文化促进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昆仑山脉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西方的天文历法、医学知识等也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最后,昆仑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昆仑山脉连接了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多个文明中心,促进了不同思想体系的交流和融合。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同样,佛教思想、基督教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系。
昆仑文化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的交流:昆仑山脉附近地区是多种语言文字的交汇地带,促进了不同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合。例如,梵文、粟特文、回鹘文、汉文等多种文字在这一地区并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艺术形式的融合:昆仑文化促进了不同艺术形式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融合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宗教信仰的交流:昆仑山脉连接了多种宗教文化,促进了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在这一地区并存,促进了宗教思想的交流和融合。
4.科技知识的传播:昆仑文化促进了不同科技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价值观念的交流:昆仑文化促进了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例如,中国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西方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影响。
总之,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它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当代,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目标。
六、结论:策勒昆仑作为人类文明共同家园与祖源的历史必然与现实意义
通过对昆仑文化的多维度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策勒昆仑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家园与祖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地理上看,昆仑山脉是亚洲中部最大的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延至青海境内,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四川省内,东连秦岭-大别山,横亘约2500公里,是中国西部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这种宏大的地理格局使其成为众多文明的发源地和交汇点,为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地理基础。
其次,从历史上看,昆仑山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标志和文化纽带。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古代世界文明区域陆路文化交流渠道必经以西域为代表的中亚地区,而且是唯一通道。它首先是作为亚欧大陆古代其他文明区域通向东亚文明核心区——中国文明的主要陆路通道,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向外汲取域外精彩文化的必由之路。
再次,从文化上看,昆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和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昆仑文化中的天命观、大一统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等,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特质使昆仑成为连接各民族、各文明的文化纽带,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从神话传说看,昆仑是多个民族共同的创世神话和文化记忆的载体。《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昆仑被描述为天帝的居所、西王母的领地,是连接天地的天柱,具有通天彻地的神圣功能。这种神话背景使昆仑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促进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

总之,策勒昆仑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家园与祖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上的重要纽带,更是精神上的重要标识。这种历史必然性,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视角。